分类: 生命教育 |
《绿色生活手记》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莽萍教授主编的《护生文丛》中的一本。在这本书中,作者以推已及物的情怀,请求人们关心我们身旁的大小生灵,善待自然,保护环境。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其中一节引起了我的深刻注意和遐想,那就是在“沙漠三日”一文中,讲到这样一件事:莽萍教授和一群志愿者到西蒙的沙漠地带去植树,在宿营地休息时,一个由母亲带领的当地城里的孩子,把营地的一个燕子窝给捅了,害得几只雏燕落在地上,几近饿死,母燕回巢找不到自己的窝和窝中的孩子,急得乱飞乱叫乱扑腾。在妥善安置了小雏燕之后,莽萍教授找到这个孩子,对孩子进行了教育。通过交谈,莽萍教授才知道,这个孩子才刚刚了解动物也会疼痛,也有母亲疼爱这回事。但当莽萍教授问及母亲,告诉过孩子要爱护小动物,比如不能捅燕子窝之类的道理没有时,那位母亲却说:“不知道”……
接下来,有段文字,我把它摘录于此:
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在目睹他五岁的孩子折磨昆虫的情形时说:“这种年龄的孩子是无情的,他还不懂事,再没有任何事像无知那么残忍的了。”如果小孩子长成大孩子依然不知道同情为何物,到了成人也还是如此,那真的糟糕了。我和男孩说你从此知道了最要紧,以后不仅自己不再做这样的事情,也要告诉别的孩子不做伤害小动物的事儿。我和孩子谈了好长时间。这也许是个契机,这个孩子从此会成为一个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人。
联想起自己在学校任教时,遇到学生残害小动物的事情时,情绪总是非常的激动,对学生除了疾风暴雨式的大声斥责外,往往缺少冷静细致的处理方法,缺乏的是对学生推己及彼,晓之以理的教育,缺乏的是耐心细致的纠其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的教导。一个孩子的生身母亲——他(她)的第一任老师都不具备“生命意识”的素养,我们的老师要面临的“生命教育”的责任应是更艰巨的。面对这种社会局面,我们的老师在面对学生残害动物等事件时,需要种种教育方式的引导,但更需要的是冷静的心态和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