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感教育”:需再一次叩击教育体系的琴弦

(2006-02-22 13:12:42)
分类: 生命教育

“情感教育”:需再一次叩击教育体系的琴弦

       最近,关于虐待动物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涉及大、中、小学生和研究生。面对一起起高校学生情感冷漠、行为异化、残害动物的新闻,除震惊之余,留给人们的应是更深的思考我们的教育体系,在培训人的素质的过程中,“情感教育”是否欠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人的和谐发展是自古以来,人类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一直是各个时代人道主义思潮的一个根本主题。一个人,如果只有专业知识而缺乏必要的情感和良知,那么,他拥有的知识越多,对社会的危害也就会越大。

“和谐发展的人”即人的人格完善是人素质形成和表现的基础和核心。在这方面,家庭教育是人的素质形成的第一环节,要使孩子爱自己的亲人。在人素质形成的第二环节——学校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功能是进一步使人格完善。这是一个人近乎一生的完善过程,要使学生心地善良,关爱动物,尊重生命,对弱者具有恻隐之心。学校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所承担的情感教育尤为重要。

说到情感教育,内容殊为广泛。但最显为人知的就是“善”的教育。

孔子曰: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懂得“性善”,就会喜欢高尚的道德。习善是明智上策,习恶是愚味下策,这是必然的、不可改变的规律。故曰:“惟上智下愚不移。”孔子的“人性本善”,显示出他对人类的高度信任。他认为每个人的都是可以通过正确的教化、引导、良好的社会影响而改变的,通过教育,使之成为良民或仁人君子,造福社会。孔子的一生言行著述,“性本善”的人道主义思想是贯穿始终的。孔子就能以性善为出发点,奏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之音,引导人类走向世界大同之路。

    “人性本善“的思想原理是缔造人道主义的最伟大闪光的基石,是我们后人学习的光辉典范,应在我们现在的学校“情感教育”中充分体现。

我们的学校教育,在“情感教育”这一环节中,如若能加入“善”的教育,让“仁爱本性,博爱万物”的思想理念从小扎根于学生的心田,叩击情感教育的琴弦,让所有的学生心中都萦绕着善良、博爱之音,充盈着丰富的情感之韵,奏响给人类带来光明、欢乐的颂歌,那将是人类获得救赎的来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