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坎儿井——西行日记(之四)
标签:
吐鲁番艾丁湖坎儿井 |
分类: 河水东流 |
吐鲁番 坎儿井
——西行日记(之四)
(摘自郑锡章著长篇回忆录《沧浪之水》第三
部《在北大附属实验学校》之八(节选)
12月18日
到新疆不到吐鲁番,等于没有到新疆。一曲脍炙人口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歌词,仿佛让人嗅到了葡萄的香甜。
还有吐鲁番的丝路古道、石窟城堡、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奇特的地貌风光、民族风情、令人流连神往。经二千年风风雨雨沐浴却依然屹立的交河、高昌故城,屡经浩劫,风采犹存的伯孜克里克和吐峪沟千佛洞的壁画,在酷热下却常年汩汩流淌着的清泉的坎儿井,还有夏日温度高达攝氏60度形似烈熖滾滚及巧夺天公的苏公塔,把那荒凉凄美的戈壁滩,装点得更加神秘。
吐鲁番是一个源出于突阙语的地名,原意是富庶丰饶的地方。历史上盛极一时的蚕桑业,曾是这个古丝路重镇文明的标志。而今,盆地里仍有成亩连片的桑园,一行行一排排老桑树随处可见。
盆地面积不大,约50、147平方公里,盆地的最低处是艾丁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0米。每到6-8月份,平均最高气温都在攝氏30度以上。
吐鲁番的坎儿井。
史载,吐鲁番的坎儿井起源2000年以前的汉代。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
到吐鲁番的第一个景点是坎儿井。
坎儿井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垻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季有大量的积雪溶化成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当时的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
坎儿井离地面有一人多高,多数地方,人可以在下面行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流失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然灌溉。
据说,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公里。它的总长度比万里长城还要长一倍,也远远超过大运河。
一道坎儿井就是一道清泉。道道坎儿井构成了吐鲁番的命脉和生命线,也是吐鲁番万绿的根源。
新疆人把坎儿井又称作“林公井”。林则徐、
贬谪新疆后,在当地监督兴修水利工程
,在沙漠的下面,建成水路,把水引到了缺水
的地方监造了不少的坎儿井。
(未完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