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严寒

标签:
长篇回忆录桃花盛开的地方 |
分类: 河水东流 |
当洪水退去,孩子们跟随着父母,重返家园的时候,已经跨入了另一个年头。
1955年的春天,是江汉平原历史上罕见的倒春寒。大雪封路,河道结成了一块厚冰,牲畜要喝水,只能采取化雪的办法。一部分逃过水灾劫难的牛马,又遭遇到酷寒而被冻死。好多的杨树,柳树,桑树,槐树,桃树,李树,经受不住层层雪凌的重压而纷纷折杆、断枝。只有结实而突兀的枣树,孤零零地翘首挺立,在呼啸的寒风中直指蓝天!
孩子们的手、脚、脸,冻得像桑树皮一样粗糙,并裂开一道道的口子。双耳因冻坏而结了一层厚厚的血痂。
余望伢有个大姐,叫外儿,是个智障,孩子们习惯地叫她“外憨巴”。外儿平时衣食不能自理,是在那个最寒冷的日子里死去的。
经过洪水的冲刷过后,农村的烧柴出现了空前的困难。只要能够做烧柴的家具破烂,也烧得差不多了。一场大雪和冰冻,似乎带来了转机。孩子们此时,也顾不得冻得裂开口子的双手、双耳和双脚,冒着严寒,纷纷跑出室外,寻找被雪压断的树枝。那怕脚趾头已经暴露在破鞋的外面,冻僵的双脚已经被坚冰划开了一道道口子,鲜血在雪地上留下了一个一个的痕记。孩子们也顾不得这些了,在呼啸的寒风中,在冰天雪地的村前村后,争先恐后地,一个跟着一个地,到处寻找被大雪压折的树枝。
有时,折断的树枝大了,孩子们也会相互帮助。那个时候,在农村孩子们的心中,不会出现以强欺弱,以大欺小的事。只看谁跑得快,谁先到手,归谁所有。而大人们是不便出来寻找的。因为,这些树都是有主的。大人们知道是谁家的树,即使一根树枝折断在面前,也不会伸手搬走的。而孩子们就不管这些了,不管是哪家的树,只要是折断了,就可以去拣,去搬。树的主人看到了,也不会说什么的——这也大概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习俗——朴实憨厚的乡民们,对孩子们的行为总是格外的容忍和呵护!
在河面、池塘或莲湖中的冰面上寻鱼,也是孩子们的一件乐事。洪水过后,大量生活在长江的一种与刁子鱼差不多大小的毛哈鱼(农民是这样叫的,到底叫什么?我没有求证)被滞留在内河湖泊。毛哈鱼经受不住天寒地冻,湖面结冰时,会成片地冻死在冰层中。孩子们会三五成群地拿着棍子或棒子,沿着河面或湖面寻找。如果运气好,总能寻到一些。大人们,怕孩子们掉进冰窟里,不让孩子们出门。但阻挡不住,孩子们会想尽办法溜跑出来。
2013年9月21日,有朋友从家乡来,给我带来的家乡土特产中,就有两包晒干了的毛哈鱼,我喜出望外。
监利县城位于长江边上。每到秋天,长江渐渐进入枯水季节,长江边的江滩湿地,也会滞留很多的长江鱼类。毛哈鱼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了人们的俎上肉,盘中餐的。
下午,蒸饭的时候,也将干毛哈鱼放在高压锅的饭面上,放入了剁辣椒和豆豉等佐料。饭熟后,开锅一看,一股干毛哈鱼的特有香味迎面扑来,不由得味口大开。我自酌自饮,居然喝了二两白酒,一碟毛哈鱼也皮骨不剩。
这是自1954年以后,第二次品尝到长江里的毛哈鱼,已经过去了60年。
(摘自长篇回忆录第一部《风雨卸甲河》第一集《桃花盛开的地方》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