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沙市
(2023-01-09 22:04:58)
标签:
沙市风雨卸甲河长篇回忆录 |
分类: 河水东流 |
第一次到沙市,不是《陈奂生上城》那么幸运。我只是一个小难民,只能牵着父亲的手,跟随着父亲进城看热闹。好多年后,我调岳阳工作,受朋友邀请,曾偕妻一同回过一趟荆州,也写过一篇文章《回荆州》,刊登在《荆州晚报》2001年12月23日第六版上,后收入我的散文集《我的家乡卸甲河》中,2003年由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其中的部分内容,反映了我当时的心情。
“在1954年,我还没有上小学,因荆江分洪,举家避难荆门。父亲的小船,接送旅客,贩运贷物,时常往返沙市——荆门。歇船时,父亲常常带着我到各庙烧香。红墙黄瓦的庙宇,高高的城墙,整齐的街道和洋房,惊讶得我这个没见过世面的乡下孩子,如梦如幻,并从此有了对荆州的最初印象。”
“沙市有沉河和铁旗杆。记得一次,父母亲从荆门后港送三个客人到沙市,过长湖时,风雨雷电,几次为阵风困扰,船身几度倾斜,船舱进水,差点葬身鱼腹。到沙市后,就停靠在沉河边。三位客人大概感叹此次风雨同舟,有惊无险,上岸时给我买了两根香蕉。那时是我第一次看到香蕉,却只咬了一口,觉得很不好吃。我因口渴,拿瓢到河中舀水,母亲赶忙制止了我,说此水是不能喝的(沉河实际上是沙市市民的污水排泄渠道),要到街上接自来水喝。因而,沉河留下了我心中的印象。
铁旗杆是父亲带我到太和观烧香时看到的。两根高高铁旗杆上面的斗盘上,还有乌鸦做的窝。
沉河不知何年何月,已被填土,上面建造了广厦千万间,只有靠近人民公园的一截因与人民公园相连,被改造成水上公园;而铁旗杆是永远的见不到了。”
小船就停靠在沙市公园边的沉河上,父母亲忙着购买水果,无暇顾及我的时候,我就自由了,常常一个人偷偷地从公园铁栏杆的缝隙间穿过,溜到公园里面去玩。公园里的鲜花,树木和小桥流水,都吸引着我,使我看到了与我的乡下不一样的世界。玩累了,可以躺在花丛边的长椅上,睡上一个好觉;口干了,到处有水龙头,只要把嘴对着龙头就行了。
那时,可能是解放初期,政治氛围较浓的原因,治安形势反而比今天要好,没有发现像今天这样拐卖孩子的现象。我一个人在公园里玩,父母亲也没有想到怕我被坏人拐走。虽然,那时的灾民较多,充斥了城市的大街和小巷。他们清癯的脸色和呆滞的目光、蹒跚的步履和乡土气息浓厚的穿着,是他们和市民明显的区别。
“只要是能吃得的水果,就要拿去卖了换粮食,不然,一家人就得捆着肚子挨饿。”
父亲的一生是在灾难频仍的年代渡过的,也养成了他的火爆脾气。对我们兄弟姐妹们,一般是没有好脸看的。不仅是严厉,有时近似于苛刻。有一次,不知是姐姐触犯了什么,父亲一气一下,硬是把她扔进了荷塘里,好半天还是姐姐自己爬了上岸。
父亲又是善良的。在那灾荒的年代,自己吃了上餐没有下餐的时候,只要有“讨米佬”(叫花子)上门,哪怕自己碗中只有半碗残汤剩水,他也会停了下来,宁可自己不吃,倒给“讨米”的人。
兄弟姊妹已经习惯了父亲的一脸严肃,也知道家大口渴,生活困难。只要父亲不开口,几个孩子,谁也不会吭声。那时,只有我年龄小,有时嘴馋了,也只能把小手放在嘴里,躲到一边,让眼泪汪汪地流。
……
(摘自长篇回忆录第一部《风雨卸甲河》第一集《桃花盛开的地方》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