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庆典——岳阳教育的记忆》之八

标签:
课堂教学素质教育 |
分类: 河水东流 |
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万紫华)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堂教学的落实。
——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湖南省中小学奥林克“园丁奖”获得者、岳阳市一中高中数学特级教师、 2007年《中学数学》杂志“封面人物”、湖北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兼职导师。
一、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实施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实现两个转变:
一是由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转变。学校要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创设素质教育的教学环境,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联系。其次要设计素质教育的教学结构,破除固定的教学模式。第三要渗透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使教学体现时代感和改革创新精神。第四要运用素质教育的教学形式,改变教师——书本——学生单向信息传递为多向信息交流,使学生学得主动,成为学习主人。
二是由传授知识为主向以教会学生学习为重心的转变。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创造。在给学生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主要包括三个含义:第一是教会学生迅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第二是教会学生所得的信息和知识进行加工、整理、研究,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第三是教会学生学会创造。这样,学生就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转变为主动学习和主体,教师再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是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指导者。
二、课堂教学要以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为总目标
课堂教学应把教学目标置于整个学校教育目标之下,努力使教学目标与整个学校教育目标一致并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
课堂教学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加强以学生为主的教法研究。在素质教育中,课堂教学以学生全面素质与基本学力的提高及个性的发展为目标。因此,课堂教学不能以教师为主体,以灌输为主要方法。教法研究应由教师如何懂教、教会学生转移到引导教学并发展到会学。教的方法应该依据学的方法。在素质教育中,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思维,善于学习为具体目标。
课堂教学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把教的基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在素质教育目标下,单一的课堂教学,远不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课外多内容、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科活动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课堂不足。课外的学科活动可以更灵活、更广泛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特长的需要。
三、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因材施教
由于先天或后天等多方面的原因,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主动地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偏爱一部分学生而漠视甚至歧视另一部分学生。以分划线,把学生分成“优生”和“差生”是不科学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单一、刻板、一刀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按照学生个性差异,搞好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要实行分层次教学。实行分层次教学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分班教学与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结合起来,目的是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方面、多层次、多规格的要求,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上,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要加强实践环节,加强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实践学习,让学生独立地去获取知识,得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的基础,构建教育问题的情景,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育过程,安排必要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目前,上好每一节课,仍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设计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好三个环节: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学习;二是要提高课时效率,加大知识的密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密集的信息量;三是教学活动要全员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思考并参与实践活动。
四、课堂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促进他们在思想道德、身体心理、文化科学、劳动技能等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他们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以展的具有健康个性的社会主义新人打下基础。因此,课堂教学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把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放在各科教学的首位。
课堂教学要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充分挖掘教材内部的德育因素,对中小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情趣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它要为基础教育后的各类教育打下知识基础。其次,基础教育要为学生进入社会做人、办事、健体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堂教学要帮助中小学生接受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以及一切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并使他们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能力。
五、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为了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必须以优化课堂结构为前提,努力提高课时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
首先,要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按照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激发求知欲,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充分利用电视、电化、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知的渴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
其次,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材不同,教育对象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应不同。按照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快、欢乐的情景中探求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第三、要对课堂作业进行精心设计。不能是新课、练习课、复习课,一般每节课都有一定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熟练技能、技巧。所以,课堂练习设计必须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层次性、拓展性。通过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