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庆典——岳阳教育的记忆》之二

标签:
高碧云江门会议城市教育综合改革 |
分类: 河水东流 |
岳阳市开展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策略
岳阳市是湖南省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是长江沿岸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也是全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之一,回顾几年来的工作,我市主要是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对教育改革的促进作用,加大了政府的统筹职能,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
一、理顺政府办学与其他部门办学的关系,激活办学机制
为探索建立岳阳特色的教育体系,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办学,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善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意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依靠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和个人办学。其中,依靠业务部门兴办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一种很重要的形式。在这方面,我市主要采取了四条有效措施:
一是积极鼓励各有关部门紧密联系本行业实际兴办职业技术教育,市政府每年拿出20万元专项经费进行支助和奖励,并在教学仪器、设备上给予支持;
二是部门办职业技术教育放开收费标准,增加定向、委培、自费计划,并允许在办学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自主招生,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灵活设置专业;
三是凡部门办学,均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安排文化课教师,优先从非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中选派专业课教师,从经济部门选调有实践经验的实验课、实习课教师,向社会招聘有一技之长的教师;
四是在管理上与政府办的学校一样实现“五个统一”:即统一招生计划、统一教学内容、统一学籍管理、统一毕业标准、统一考试考核。
上述政策的实施,使我市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目前,仅市区就兴办了9所职业高中,其中部门、企业及社会力量办的就有8 所,不仅打破了政府包揽办教育的格局,也缓解了城区初中升学难的问题,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初中毕业生向职业技术教育分流创造了条件。
市农校、农机校和卫校是分别由市农经委和市卫生局主办的三所职业技术学校。过去,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专业陈旧、生源紧缺、经费拮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校及时调整了专业结构,面向市场,开门办学。市委、政府也及时放开政策。
1991年,市政府允许将招生计划一半定为国家任务公费,一半改为国家任务收费;1993年全部放开,一律实行国家任务收费,三年打了三个翻身仗。市农校每年学费收入达120多万元,三年便将校园校舍建设一新。
二,理顺普教、职教与成人教育的关系,促进三教统筹
职业技术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是教育结构改革的中心环节。近几年来,我市紧紧抓住这个“结合点”和“中心环节”,实行三教统筹。促进三大教育协调发展。
一是在普通中小学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若干规定》里明确规定:“各级中小学都要渗透职业技术教育,要把职业技术课、劳动课纳入教学计划,列入课表”。华容县一中在学生中成立了200多个课外学工、学农和学科技兴趣活动小组,长期坚持开展活动,9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学校有120多项科技、科研成果在国家和省市获奖,还先后承担了国家教育科学规划“七五”重点课题和“八五”重点课题研究任务。汨罗市中小学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创造、小发明、小制作、小养殖、小种植等“十小”课外科技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爱农村、爱劳动的品质,有300多件科技作品和“生物百项”作品获国家和省市奖。
二是在普通中学开办职业技术教育班。今年,全市普通中学共办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班61个,占整个职业高、初中办班数的17%。最近,市政府又作出初步决定,明年在全市中学再发展一批职业班,市直有条件的普通中学将大部分增设职业班。
三是让成人教育举办职高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参与普通初、高中的分流。近几年来,我市在普通初、高中毕业会考中实行“一张试卷三分流”,即让一部分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中专、大学,一部分升入职业高中、职大,另一部分升入成人大中专学校。去年,全市初高中毕业生升入成人大、中专学校5174人,成人教育参与普通初、高中毕业生分流,承担起部分毕业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不仅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为自己开辟了新的生源,开创了一条职前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路子。
四是进行了一批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近几年来,我市先后举办了43所“2+1”或“3+1”的综合中学,在校学生3075人。这些综合中学既教文化课,也教职业技术课;既招小学毕业生,也招初中毕业生;既进行长线专业教育,也进行短期实用技术培训;既有职业技术教育,也有九年义务教育,真正做到了多功能、多效益。目前,这种综合中学的办学模式正在我市逐步推广。
三、理顺教育、科技与经济的关系,坚持科教兴市
1991年,岳阳市作出《关于科教兴市的决定》,并提交市人大正式通过。几年来,我市为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性工作。
首先,进一步加大了教育和科技改革的力度,加快了教育和科技发展的速度。市委、市政府把教育和科技工作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各级主要领导负责抓教育、抓科技的体制和定期“议教”、“议科”制度。在经费投入上,市委、市政府坚持“再苦不能苦教育”、“再穷不能穷科技”的原则,对教育和科技投入给予了重点倾斜。近三年,全市共投入教育经费69337万元,其中各级财政拨款34642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5、8%;我市还面向市内外、省内外和国内外引进教育,引进科技,引进人才。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鼓励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来我市开发教育和科技的若干规定,在土地、税收、建设等方面给予比经济开发更加优惠的条件。这项工作开展时间不长,却已初见成效。目前,清华大学、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及加拿来大西洛克学院等20多所高等院校来我市洽谈。中南工业大学在我市兴办了工学院和研究所,湖南大学与岳阳大学联办了理工学院,深圳大学也在我市开办了短缺专业,湖南机电学校正在搬迁我市。
其次,我市狠抓了经科教(农科教)结合的工作。县、区、乡各级都成立了经科教协调领导小组,共投入资金1800万元,在全市39家大、中型企业和50%的乡镇开展了经科教统筹工作,共建立经科教中心120多个。今年来,我市各级经科教中心通过积极实施“星火”、 “燎原”、“丰收”计划,组织开展了科教兴工、科教兴农活动,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042期,培训人员24、6万人,开发科技项目416项,推广科技成果103个。有力促进了我市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载《中国教育报》1994、7、22第2版 获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征文一等奖)
摘自长篇回忆录第二部《梦寻汨罗江》第一辑《实践与探索》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