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
标签:
吴怀尧作家富豪榜怀尧访谈录 |
《怀尧访谈录·贡献者》出版
自序:本命年
今天是我24岁的第一天,想想真是匪夷所思:二十四小时之内,我出现在中国的三个地区。上午在成都,下午在西安。眼下正在从西安回北京的途中。窗外黑暗无边,像一张对我永不回头的脸。
喝完一杯冰可乐,现在,我开始写这篇自序,请原谅我天马行空。
1
几天前, 11月30日,当我和女友酸奶携手离开成都报业集团大楼时,已经是凌晨五点,空气凛冽而稀薄,街上人迹罕见。此前将近六个小时,我们和成都商报的编辑以及美编,围绕着如何在两个版内放置《2008年度中国作家榜》系列文章而绞尽脑汁。这篇长达两万字的文章,耗费我三个月的时间和精力。时间水一样的流走,等到版式敲定,内容排完,诸位已经困红了眼。美编王芳仰天长叹:“奥运特刊都没加这么晚的班!”
次日,四川的《成都商报》,湖北的《长江商报》,山东的《半岛都市报》,同时在头版推出了2008年中国作家富豪榜。三省同步发布,让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毕竟努力没有白费。
作家富豪榜之所以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年度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事件,源自外界对它的关注;对于作者而言,这是一篇改变其生活轨迹的文章,在这里我想简单的说说它。
2006年冬天,我还在《财经时报》社,时为生活艺术版记者。年底的时候,文坛风起云涌,最让人侧目的是昔日的先锋作家洪峰在街头挂牌乞讨。此事影响甚大,众人都在感叹作家的清贫和艰难。但是据我所知,并非所有作家都囊中羞涩,有些已经是腰缠万贯。但后者,似乎很少被人关注到。在生存方面,作家是否出现贫富两极分化,这是我不了解但是好奇的。
于是,一切都变得简单。采访,采访,再采访。大约一个月后,一篇八千余字的文章诞生了。几经修改,它刊登在《财经时报》第692期上,作为头版焦点图推出。
飞机开始下降——嘿,北京,我又回来啦。
2
2007年夏天,通过我的一位朋友,一家公司的老总找到我。此人在商界颇有名望,旗下有多家公司,其一为网站,网站的名字就叫排行榜。此人极富激情和说服力,希望我加盟他的网站,成为职业制榜人,也不用到公司坐班,每年出几个有影响力的榜单即可。
当时《财经时报》正值人事变动,总编更换频繁,报社人心惶惶;每期出一篇文章的记者生活,我已经过了九个月,多少有些矛盾心理:有时候你想采访的人,由于没有新闻由头,选题要想通过破费周折;此外文章写出来后,被肆意删改也是我所不能接受的。
鉴于此,我提出了辞职。在和当时的总编几经交涉后,终于得逞。9月11日,排行榜网站召开了和我签约的新闻发布会。同一天,我推出由十位文学批评家联合提名的中国作家实力榜,这个榜单,是对实力作家的一次盘点和致敬,他们是这个时代的精神贵族,值得大家珍视。
3
有没有一种可能,一个人就是一个媒体?你不需要新闻由头,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写;你是你自己的编辑,没有人肆意删改你的文章?而且,你的文章有一批人认可,他们愿意把它印在纸上,并予以推广?忘了具体是什么时候,我开始思考这些问题。
因为有作家富豪榜制作人的身份,这一想法很快就得到一些媒体总编的认同。今年春天木棉花开的时候,《怀尧访谈录》正式启动(3月25日)。这档定位于文化大家高端访谈的个人媒体,通过和国内十余家主流媒体如知名期刊、报纸、互联网、电视媒体及其他新媒体的广泛合作,开始对访谈内容进行大范围传播,以此实现新闻报道的最优化。
相关合作媒体的目名单,皆在书后,这里虽不一一列举,但我要向他们致敬。
是集所录,就是这大半年来的访谈文章。每次访谈,我都全力以赴,时常不思饮食,工作量之大,超乎想象。我所期待的,是这些文字日后会成为文献式的资料,而不仅仅是轰动一时的热门新闻。尽管筋骨劳累,但还是很快乐,毕竟是在做自己喜欢并且力所能及的事情。
日本作家武者小路氏《新村杂感》中说,“家里有火的人呵,不要将火在隐僻处搁着,放在我们能见的地方,并且通知说,这里也有你们的兄弟。”这些访谈对象,就是让我们得看清前方道路的火把。关于访谈录,酸奶是希望我多说一点的。但是我并不想赘言,我相信读者诸君自有评判。
当然,最让我欣慰的是,我得到了我所认可的人的认可。本书的出版即是其一,出版者张业宏的魄力,使得这些长长短短的对话彼此团圆,在短时间内以图书的形式集中亮相。
此刻,时间已经很晚了,天阶夜色凉如水,将来和这本书相遇的人,你们在做什么?你们又是谁呢?按照大多数人写序的惯例,作者应该列出一个感谢对象的名单。但对我而言,此举多少有点为难——感谢的话,就是刻在石头上也是不够的,更何况,我要感谢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最后想说的是,这本书如果有可取之处和阅读价值,全仗在这本书里面出现的名字,是他们,给了我们一个温情而又绚烂的世界。2008年12月6日,怀尧记于北京欢乐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