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诗吹来的风:我看见了风

标签:
一起悦读教育儿童诗小学教育文化 |
风不可见。罗塞蒂的《谁见过风》和史蒂文森的《风》两首诗中,都说我们谁也没有见过风。他们都只是通过描述风所带来的自然界的物理变化,使我们感知到风的存在,这非常吻合我们的现实经验。
有许多的诗人都喜欢描写风,而且是反复描写和吟诵。但基本上也都遵循了同样的观察和表达路劲,也就是写风所引起的自然界的物理变化。尽管如此,或许是中国的儿童诗人们更有胆略,他们好像不同意上述诗人的说法,他们说:我看见了风!
http://s15/mw690/001hWi9qzy6KI0AuodU0e&690
我看见风从草地上走过,
踩出一溜清晰的脚印。
风是一个胖子,
钻进了对面的树林,
挤得小树摇摇晃晃,
树缝冒出它气喘的声音……
依然是以儿童的思维方式来观察自然现象,将风形象化处理,使无形变有形,应该说写得不错。但诗人所能捕捉到的最直观形象,不过也就是“风吹草地”和“风摇树林”这些陈旧意象。在他写作的另一首关于风的童诗《爱玩的风》中,他创造性地把风写成一个顽皮的小孩,“风是我的朋友,/春游时,/和我寸步不离。/只是它太让人操心,/到处喧哗吵闹,/顽皮淘气”,如何顽皮淘气呢?这里最为核心形象化表达,还是躲不了草地和树林的窠臼:
有时在草地上打滚,
有时在树丛钻来钻去,
不小心扭伤脚,
就扶着小树哭哭啼啼。
扯远了,回到《我看见了风》这首诗来。诗人以为他看见了在草地和树林中的风,接着马上他又写道:
可是当我下楼去找,
却不见了它的踪影,
草地平平,树林静静,
不知风在哪里藏身……
这说明诗人其实也只是在远处感知到风,当他试图走近,但风已没有了踪影,不知去向。他还是没有见到风。所以说,这首诗在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上,实际上与史蒂文森的那首诗较为类同:“我感到你推动,听到你呼啸,/可你的身影我从没见到——”
另一位儿童诗人金波的想象力显然就更加大胆而狂放,他岂止是看见了风,甚而更是高声宣布,“我喊着:我捉住了风”,在这首题为《风在流动》的儿童诗中,他写道:
于是,在草叶中间,
在树枝中间,
在旗子中间,
风在流动。
它在水面上画着涟漪,
它在树叶上跳着舞蹈,
它在秋林里燃烧,
风在流动。
它托起鸟的翅膀,
它洒下花香,
它扬起歌声,
风在流动。
金波的儿童诗通常都非常注重语言的节奏和循环感,但我们看到其所表现的,依然是风吹草地和树林,或者亦如史蒂文森“我见你把风筝抛向云端,/我见你把鸟儿吹向蓝天”等这类诗句所描述的物理变化。那么金波的笔下的风到底想表现什么?
都说,风飘忽不定,
其实,它像河,总是
对土地怀有深情。
紧贴着土地,
风在流动,
它就有了色彩,
有了芬芳,
有了歌声,
有了生命!
好啦,我就把这最后的一段,看为是金波对前辈诗人们的回应了。“都说,风飘忽不定”,飘忽不定,难见踪影,是谁都这么说呢?当然是前面提及的那些诗人们了。金波作为一位终生写作儿童诗的诗人,当他要以最常见的“风”为题材来创作时,我不相信他能真能避开罗塞蒂、史蒂文森或者叶圣陶,而做到假装从来没有读过这些前辈们的同题诗。金波这首诗如果有什么真正的不同,就在于写出了他对于风的独特个人感受:风紧贴着土地,风在流动,它就有了真正的生命。
因此,风并非不可见,而是有色彩,有芬芳,有歌声。风不仅被看见了,而且还被“捉住了”。这就是金波对于前辈诗人们的正面回应。
然而,前面我说过,金波的诗依然是以表现风所带来的物理变化作为感知风的唯一可能,就这一点而言,无论在这首诗的结尾处如何赋予风以更加人性化的情感,都只不过是添加了一点主观抒情而已。作为艺术化的诗性表达,其对于前辈诗人的回应,几乎微不足道。
其实早在中国古代,诗人们对风的描述,就已经是依凭这样的观察和表达路径了。唐代诗人李峤的《风》,就是最为著名的一首。这首诗现在也被选入了好些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或配套读本,因而也算是当代的流行儿童诗: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如果不告诉你这首诗的名字是“风”,那么读这首诗时,你只能当谜语来猜了:能把深秋的树叶扫落,能使二月的花朵开放,走过江面时能卷起千尺浪花,进入竹林时能使万竿倾斜。这是什么啊?这个东西你当然见不到它,你只能见到的是这个东西所引起的上述这些物理现象的变化。
还有一首古诗也很有意思,我先把它翻译成现代诗:
追逐着舞者,
轻薄衣袖飘然而起。
传送着歌声,
余音绕梁经久不息。
摇动着树枝,
枝影乱颤光怪陆离。
吹拂着花儿,
花香远扬阵阵来袭。
你能见到的是什么?依然只是这些自然物理现象的变化,但它就是风啊,与上述李峤的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诗是初唐诗人虞世南的《咏风》,原诗是:
逐舞飘轻袖,
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
吹花送远香。
风本无形,但诗人通过出色地描摹风的“逐”、“传”、“动”、“吹”四境,以及相应所引起“舞”、“歌”、“枝”、“花”的四种动态,便让我们看到了、听到了、摸到了、闻到了那无影无踪的风。全诗均采用侧面描写的方式,每一句写风都重彩渲染,却并不见一“风”字,只借助外在事物来表现,从而使“风”具体可感,生动而形象地传递出了风的神态。所以诗人的表现手法也算是非常独特。
读着这些古人们所写的风,你会发现今天诗人们写风,好像还真是没有多少进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