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诗吹来的风:有谁见过风
标签:
一起悦读小学教育文化教育儿童诗 |
去年在日本上映的《起风了》,是宫崎骏执导的第11部动画长片,改编自同名人气漫画作品,算得上是一部励志和爱情大片。宫崎骏说,“看自己的作品看哭了,这还是第一次”,而其中的音乐依然是宫崎骏的老搭档久石让创作。所以这部动漫电影肯定是值得期待的。
不过我在这里想说的并不是这部电影的内容,而是出现在其中的一首很煽情的朗诵诗,网上配译的汉语也非常美:
谁曾见过风?
你我皆不曾。
但看万木垂梢首
便晓风吹过。
http://s15/bmiddle/001hWi9qzy6KEXIltG65e&690
http://s15/bmiddle/001hWi9qzy6KEXII2BM2e&690
http://s10/mw690/001hWi9qzy6KEXIVLrH09&690
http://s3/mw690/001hWi9qzy6KEXJfMrM72&690
原诗其实是英国著名女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Christina
谁也没有见过风,
无论是你,无论是我。
当树叶沙沙作响,
那是风在吹拂。
谁也没有见过风,
无论是你,无论是我。
当树向你频频点头,
那是风在吹过。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常见的自然现象,行文优雅简洁,又写得非常巧妙。风总是让人捉摸不透,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我们的确谁也没有见过它。但是风又确实存在,我们可以通过树叶被风吹出沙沙的响声和不停地摇摆,而感知到风的存在。
无论是在题材范围还是在作品的质量方面,克里斯蒂娜·罗塞蒂都堪称最为重要的英国的女诗人之一,评论家福特甚至认为她“是十九世纪贡献给我们的最伟大的语言大师──至少是英语语言的大师”,而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先锋的弗吉尼亚·伍尔夫曾称赞罗塞蒂,“她的歌唱得好像知更鸟,有时又像夜莺”,并把她排列在英国女诗人的首位。
与罗塞蒂同时代的的另一位英国作家和诗人罗伯特·史蒂文森(Robert
我见你做了各样的事儿,
却老是隐藏着自己的影儿。
我感到你推动,听到你呼啸,
可你的身影我从没见到——
风啊,你整天不停地吹响,
风啊,你的歌声多么嘹亮!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曾专门为儿童写有诗歌和故事,其童谣集《歌唱》也是英国19世纪最为卓越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那么,比罗塞蒂要年轻20岁的史蒂文森在写作《一个孩子的诗园》的时候,按理说是应该读到过罗塞蒂的《谁见过风》这首诗的,所以我们在他的这首《风》中,就不难发现有前者的影子。
“我见你做了各种的事儿”——这个各种事儿,当然包括罗塞蒂那首诗中的树叶“沙沙作响”和“频频点头”,也包括史蒂文森这首诗前面提及的“我见你把风筝抛向云端,我见你把鸟儿吹向蓝天;我到处听见你跑步的声息,像姑娘的裙子掠过草地”等等。
我们听得见风,感受到风,但就是见不到风——“却老是隐藏着自己的影儿”,“你的身影我从没见到”,这显然是呼应并回答着罗塞蒂的问题:
Who
“谁见过风?”这句诗是罗塞蒂原诗的首句。但不知道为什么马丽的翻译版本,除了将标题译为“谁见过风”,这首句却被译成了:
谁也没有见过风。
从疑问句,转换成了陈述句,并将第二句的否定前置,诗的味道其实就已经变了。
电影《起风了》出来后,网上出现了大量对这首诗的重新翻译,有许多版本都要比马丽的这个翻译强。比如在前面引述过的网络翻译版本是原诗第二节,现在补齐第一节:
谁曾见过风?
你我皆不曾。
但看木叶舞枝头,
便晓风穿过。
这种翻译风格比较典雅,也许更符合原诗的意境。但我现在也并没有打算要来讨论这首诗的翻译问题。因为马丽译本的这第一句“谁也没有见过风”,会让我们立即想起另一首诗的开头,因此也不得不先要说到另一个话题。
这里要说到的是现代作家叶圣陶的一首诗《风》,全诗如下:
谁也没看见过风,
不用说你和我了。
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你和我了。
但是树梢点头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你和我了。
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对比这首诗的前两节和马丽翻译的罗塞蒂诗,会发现基本上一样,只是最后一节可能是添加的仿写。我甚至怀疑马丽的翻译,前两句很可能就是反过来受到了叶圣陶的影响。
叶圣陶这首诗因为一直以来被选入好几个版本的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所以影响巨大。但最近几年随着儿童阅读在全社会的持续升温,罗塞蒂的这首诗更广泛的流传开来,这个问题就出来了:两首诗为何如此相像?如果说是俩人思路刚好巧合撞车,恐怕难以令人信服。如果说是叶圣陶的诗不过是抄袭加模仿,倒也并不过分。
叶圣陶早年就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也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他自己曾说,“如果我没有阅读英文,如果我没有接触英文读物,我就不会写作小说”,而克里斯蒂娜·罗塞蒂又是如此重要的一位英语诗人,要学习英国文学就避不了她。
一个比较可信的说法是,这首诗是叶圣陶为了编写《开明国语课本》的需要而进行的改写。我现在在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影印的《开明国语课本》中没有查到这首诗。或许是因为上海科技的版本收录不全,我将留意继续查证。但即便如此,叶圣陶本人也说的很清楚,开明国语课本中的文章“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另一半是有所依凭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是抄来的。”这就是说,叶圣陶本人肯定不认可他的这首《风》是“抄来的”,最多就属于他所说的“有所依凭的再创作”。
这样的“再创作”,在今天肯定也是说不过去的。不过在三十年代初期流行拿来主义的中国,估计人们还少有著作权的概念,同时他们可能也会以为英文与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还太遥远,改写一下也无妨。这几乎成了我今天体谅叶圣陶的唯一理由。
我们知道八十年代的中国,就有大批率先学习了外文或出国留学的作家或者学人,因为抄袭和模仿国外的创意或著作而快速成名。但当后来英语逐渐普及,人们很快就心知肚明了,只是互不点破而已,仅有个别的如北大那个叫王铭铭的倒霉蛋算是撞了大运。
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现代诗人和翻译家的穆旦,在1944年写下的《赠别》一诗中,就有这么一段:
等你老了,独自对着炉火,
就会知道有一个灵魂也静静的,
他曾经爱过你的变化无尽,
旅梦碎了,他爱你的愁绪纷纷。
那么当你读了穆旦的这段诗,会不会也让你想起某个诗人的某首诗呢?
让人觉得极搞笑的是,在2012年10月下半月《诗刊》头条,隆重推荐的一个儿童写的童诗中,也有这么一首诗,题目是《风长什么样子》:
风长什么样子
谁看见过它?
花儿微笑的时候
我知道风正在说笑话
风长什么样子
谁看见过它?
小草睡觉的时候
我知道风也睡着了
……
接下来还有二小节结构一致,前两句相同的诗。看来某些少年作家的成名真是带了好头,这条抄袭模仿的捷径,无疑还会更加热闹下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