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善良者蜷缩的心

(2007-05-19 09:41:23)
分类: 漫笔品我

 

善良者蜷缩的心

——读萧萧眉儿的《蜷缩(一)》

文/尚乐林(甘肃省社科院)

  尚乐林博客: http://sllhar.blogms.com

  萧萧眉儿《蜷缩(一)》 http://blog.daqi.com/article/39381.html

  我兴奋无眠,我又读到萧萧眉儿一篇佳作:《蜷缩——蜷缩在桑叶下面》。
  这应该是一篇小说,一篇内心真实完美地哀惋人类凄苦类型和赞美弱者善良的新型小说。她具有细腻的同情心和浓烈的艺术感染力,是行云流水般的精心制作。
  “她多么庆幸,这只是一个有着下弦月的夜晚。淡淡一抹清勾,似有若无的挂在暗沉的天幕上,象是原本清朗的画蒙了一层浸了水的薄宣纸,光芒和线条都混沌起来,哀怜的样子,宛然被泪水糊住了的下垂的嘴角。这正是她想要的夜色,整个世界都是暗沉的,把自己的身体恰切的消融在里面,遮没了此刻蜷缩着的尴尬。”
  我这样大段的征引原文,是要完整地给还未读到这作品的读者一个原汁原味的好感,给出作品细腻的意象凄美的重要开头。
  蜷缩着为什么会有尴尬?为什么需要整个世界都是暗沉的夜色来遮没?人被饥饿折磨着,人的尊严也就被折磨磨损着呀!
  “沙沙沙,整个世界都是这样的声响,她缩着脖子看窗棂外的下弦月,学着样子向下撇了嘴唇,没有哭出声来,整个世界却因此凄苦不堪了,饥饿,这就是饥饿的声音吧!”
  原来,她带到学校的干粮――用玉米芯儿和着些糠皮儿做成的――无论怎样藏都叫人偷走了。她只好把干粮袋子挂在胸前,在蚕房的角落里蜷缩着,并且在夜色的遮没中,感到一点安全。
  可是就在这样的夜色里,有个老师饿得难以忍受,竟然摸到蚕房,偷吃活生生的蚕儿……
  “他抬起眼睛,他的面前,是另外一双眼睛,就在他的面前,连一米的距离都不到。那双眼睛在黑暗发着惊恐的光芒,比天上的月亮还要刺眼。这个世界,只剩下三处亮光——他的眼,她的眼,下弦月的眼……”“他奔了出去,他的世界里从此没有能够遮掩他的黑暗了,到处都是光,可以刺透他的光,他壮硕的身体从此无法存身,这样的穿透似乎比饥饿更加难堪。他从学校食堂门外的井里跳了下去。”
  故事就是这样一宗简单的饥饿悲剧。结尾的描写是:“她继续蜷缩在那里,世界全是黑暗,连那混沌的下弦月也消失了”。这是说她再也不敢看了,害怕看到悲剧吧!
  “她始终不能明白:蜷缩,究竟是不是一个安全的姿势。还有,混沌的下弦月为什么从此变成了镰刀的刀刃儿……”小说到此搁笔。这显然是技巧的一笔,富于匠心的一个结尾。她对蜷缩的安全性怀疑了,她也一反原先的审美意识,下弦月也变成亮晃晃的镰刀刃儿了——她的心被刈了一下,她害怕再见到类似的悲剧……
  这篇小说构思是精巧的。由饥饿的蚕儿的抢吃桑叶,“沙沙沙……”到“她蜷在那里,昏头昏脑的微笑着,小心的把怀里一捏一捏的粉末干粮放进嘴里,沙沙沙。”接着是那老师可怜的偷吃,可怜的没脸见人……因饥饿和护住吃的而蜷缩,因蜷缩而无意发现饥饿狂的偷吃,因同情心而反思蜷缩和月光的不安全……这是苦难者的善良,善良者的凄美,人性人道的凄苦的申诉啊!
  这篇作品在艺术性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穿透力。不到三千字,诗性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比比皆是。
  她写饥饿者幻想的可吃的世界的意象是:那些“用玉米芯儿和着些糠皮儿做成的,手一触到,”沙“地就碎了,世界静了一静,就变成了一地的粉末,可是,世界可以嚼着吃多好呀:墙碎成粉末了,大把地捧起来嚼着吃;房顶变成粉末了,用手掬着一点一点捏着吃;石头土地变成粉末了,俯在地上伸长了舌头舔着吃;云朵和太阳变成粉末了,张大了嘴巴仰着头接着吃……这是一个可以叫她到处去吃的世界,连那下弦的哭泣的月亮,也可以变成粉末,象一撮儿去路明晰的风一样,吹进她的嘴里……”
  按照年龄,作者没有经过那个饥饿的年代,据作者的回帖说,这往事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啊!伟大的母亲,给孩子讲这么慈善凄美的故事!作者没有经历,竟然写出了或许只有饥饿的诗人才能有的企望幻想的意象。愈是写得这样诗意,愈是表现一种饥饿的人的尊严的糟践,人的悲哀人的凄美的酸楚,作者的艺术良心和讲述者的人类之博爱,便愈见完美。
  她写“她”的“尴尬”心情下所需要的月亮,是:“她是喜欢下弦月的。亮晃晃的圆月亮是不安全的,象是在不怀好意的窥视,并且随时准备大敞着嘴巴把窥到秘密张扬出去。在蓝黑的天幕上,若是点缀着一轮放肆的圆月亮,这个世界就都没有秘密了,无论人怎样遮掩着身体,蜷缩进哪个黑暗的角落里去,也都一样的裸了身子,纤毫毕现。而笑微微的上弦月与这个世界是不相称的,连镜子都懒得去照的少女,嘴角还哪里来那样安谧的微笑呢?每当上弦月挂在天上的时候,她都不由得惊惶失措,不敢抬头去望,那笑容似乎是伤人自尊的嘲笑,让衣衫不整姿容凌乱的她卑微不堪。唉!也只有那下弦的月吧,那么善解人意的混沌着,带个凄楚的哭相,虽然悲苦,却符合了所有人的心境。”
  可恰恰是这样对她美好的月光,对另一个人却是致命的煞星。
  这篇小说的偶性(accident)哲理和偶性思维方法是蕴涵深邃的,运用娴熟的,是耐人寻味的。
  这里的“她”,是一个典型的弱者善良者。善良者的意象特征就是“蜷缩”。她总有一种担心,担心损害了别人。她经不起碰撞,就害怕碰了别人。她怕干粮被偷吃了,她也怕自己造成别人偷吃的条件。“谩藏诲盗”,盗是罪过,诲盗也是罪过。她便把干粮护在胸前,便作蜷缩姿势,且躲在角落里。这都是善良的心理举动。“蜷缩”的“姿势”于是便是作者的典型意象。这是深入善良者善良心灵入木三分入骨七分的笔触。这是善良者心灵描绘的深刻独到。
  月光是安全的,她的蜷缩姿势是安全的,她躲藏的地点也是安全的。可是善良者万万想不到,这些对人对己的安全,却无意中制造了一个机会,“这一个”典型的偷吃蚕儿的机会,以至于“这一个”为了人的尊严而跳井……这是申诉啊!——遭罪啊!他她都遭罪啊!究竟是谁之罪?善良者的蜷缩的心,何年何月能够伸展啊!
  这篇佳作有点萨特的《墙》的韵味,但故事意象矛盾的深邃远远超过了《墙》。《墙》的结局是外在的巧合,这里的结局却是善良心灵内在的细腻体察、反思,更加博大的悲天悯人。《墙》的主人公是有心的救助变成了无意的告密,这里的“她”却是善良的规避变成了无意的客观得要命的暗哨和守候。残酷啊!在把人扭曲的环境里,善良竟然也能变成残酷。对“她”自己安全的月光竟然同时是另一个饥饿者不安全的因素。美好的下弦月因此不再美好了,而这些心理转换全是自己可怜叮当的善良者为可怜的他人着想的。严酷的扭曲的生活环境,在艰难者善良者面前,竟是如此无情地让你尴尬矛盾,以至于要命,这常常让人欲哭无泪……
  眉儿辛苦了!下功夫了!潜水不到三天,就拿出了精品,真值得庆贺。得到网友欢呼雀跃般的高度评价,说明读者多么期盼精品啊!眉儿的文笔是细腻蕴藉的,情感是悲天悯人的,主题发掘是深邃独到的,艺术感染力是强劲的。她抚慰人心,促人向善,反思生活,憧憬美好,耐人咀嚼,耐社会消化,是深沉的人性化人本化的笔触,是不可多得的真善美之作。我们在播客里倾听了眉儿的声音,曾听到过“蜷缩”的“姿势”,而她的声韵本身也透着一种善良的蜷缩,那那蜷缩令人震撼啊!穿透啊!噤颤啊!蕴涵着人本、人道、人性的广度和深度的震撼、穿透和噤颤啊!让人听着,心里就直想说,眉儿又在升华,还在升华。果然,由声音的精品,转换出了文字的精品,双重升华……
  还要感谢那位讲故事的母亲,故事中的“她”:“题记:她叫草,她是我的母亲。”啊!母亲,人类伟大的母亲……
         

钟长天 发表于  2006-08-31 14:17:10 IP:210.51.38.*
读了原作,再读评论,更深刻的理解文章内涵,都好。
夏斐 发表于  2006-08-31 15:25:34 IP:211.67.66.*
你的字让人想念。我去了九寨沟才回。等着看照片吧。
月依依 发表于  2006-09-01 09:01:35 IP:210.51.38.*
眉儿给我展开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我的邮箱:yaoyue_73@163.com
请眉儿收个邮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祭母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