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汽车品牌汽车行业管理民族品牌汽车核心技术汽车营销汽车精准营销 |
分类: 汽车精准营销 |
在2006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发展论坛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认为,政府对于汽车工业的政策重点应该由生产的管制转向消费的激励和抑制,由引导投资与规模的增长转向促进汽车工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
陈清泰提出,汽车一旦进入大众社会,其影响力早已超出汽车消费和汽车产业自身的范畴。因此,尽管中国汽车市场有持续的增长潜力,但是能源、环境、交通的可持续性却屡屡遭到质疑。“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趋利避害是政府必须从事的重要工作。”
当前,跨国公司和洋品牌主导我国汽车工业格局的局面已经形成。国内几大汽车企业全部与跨国公司合资,在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建设方面成效甚微。几家中小汽车企业在跨国公司的包围中,左冲右突地强挺自主品牌,但仅凭他们自己的绵薄之力,处境十分艰难。
我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四个方面:
第一是汽车工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偏离,表现为有关部门对形势缺乏清晰的认识。首先是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目标认识不够清晰;其次是不十分清楚需要通过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来实现这样的目标,对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够,以引进方式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式;再次是对跨国公司的战略研究不透,对其侵略的本性估计不足,不明确与跨国公司合作应该坚持什么、掌控什么。
第二是在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只偏重于经营业绩的考核,没有考核某个企业是不是进行了自主开发。企业必然是跟着政策走,怎么快怎么干,怎样风险小怎么干。许多国有企业的领导人也就干3~5年,当然是选择风险小、见效快的道路了。搞自主研发见效慢、风险又大,在目前这种管理思路和考核体系下,国有企业很难有自主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两大后果:一是使当初的“三大”、“三小”完全“失守”,跨国公司迅速控制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格局;二是放弃了对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的实质性支持与保护,错误地设计了一个所谓自由竞争的环境,让坚持自主品牌的弱小企业,以薄弱的研发力量和尚未成名的自主品牌与跨国公司对垒,导致了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的艰难处境,使中国汽车工业面临技术空心化和自主品牌消失的危险。
由此可见,指责几个大汽车企业不搞自主开发、不发展自主品牌并没有多少道理。问题的关键不在企业,而是整个汽车工业的发展战略。
自主研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个被人们认可的品牌,更需要长时间的培养,长时间的打造。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处于洋品牌的包围之中,要培养出成熟的自主品牌,无疑将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更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如果宏观政策环境不好,仅凭企业自身的打拼,前途太渺茫了。可是,直至最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出台,我们仍看不到有关方面对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的有力保护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