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水草蔸萝卜,在草窝里长大的土人参(组图)

标签:
雪燃文化旅游美食 |
分类: 社会纪实 |

“萝卜形成产业,草蔸成为品牌。南州有福辖此韫涵丰盈之地;赶水幸甚,据兹特产富饶之乡……”这是赶水镇石房村院坝上萝卜雕塑上刻的《草蔸萝卜赋》,优美的文句讲述了草蔸萝卜的历史。
石房村是赶水草蔸萝卜产业基地的核心区,走进村里,就可看到满山坡的萝卜从地里冒出白色的头,头上顶着绿油油的叶片,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草蔸萝卜,因为用稻草编织的“草蔸”蔸种而得名,草兜萝卜实际就是在草兜里生长的萝卜。赶水草蔸萝卜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朔到明未清初。
赶水草蔸萝卜的发源地在赶水镇铁石垭村8社(原玉荷村),首创这种种植方法的人是穆氏家族。
赶水镇村民历来都有种植萝卜的传统,家家户户每年都要种很多萝卜。穆氏家族是赶水当地的大家族,也是种萝卜的大户,但穆家种出来的萝卜总是没有别人的好,穆家长辈总结的结论是缺少肥料。
怎样才能保证萝卜生长期所需在营养呢?据说是穆家一个长辈在清理鸡窝时突发奇想:鸡从小长到大都离不开窝,这萝卜的生长会不会也和鸡窝一样?如果也给萝卜一个窝,这个窝里有足够的肥料供应,萝卜就不愁长不大了。
于是,穆家长辈就用屋后的竹子和谷草编蔸,再把草兜放进粪坑里浸泡。第二年,将粪坑里浸泡后的草蔸捞起来,挑到地里,打窝后把草蔸放进去,再在草蔸上放上细土、放萝卜种子,再放谷草。一个月后萝卜长苗,再培上一定数量的细土。
经过精心培育长出的萝卜个大、色白、细嫩,形状圆润似草蔸。这年穆家萝卜喜获丰收,供不应求。因为萝卜是在草兜里长大的,人们就把这种大个子萝卜取名草兜萝卜。
清朝年间,地方政府还专门派人到穆家实地调查、品尝,如获至宝,便组织力量精选个大皮白的萝卜,送到京城邀功请赏。据说,皇上和朝庭文武大臣们品尝后,赞不绝口。
草兜萝卜也从此成了朝庭贡品,每年都要选上等的萝卜送往朝庭。草蔸萝卜由此声名鹊起,很多文人墨客也千里迢迢来赶水镇品尝,并写下了诸如:“头戴翡翠冠,外披彩霞衣,身如洁白玉,根似人参须。”的赞美诗句。
02萝卜频频获奖
五十年代,赶水草蔸萝卜受到了各级人民政府的关注,1953年草蔸萝卜获得綦江县和江津地委“地方土特产”称号。1958年由玉荷村选送的草蔸萝卜(每个重20多斤)获重庆市专项奖,1959年被四川省列为地方土特产。
1965年,经市农工部研究,确定长寿县国营农场作为草蔸萝卜示范推广基地,选派了玉荷村2社赵福前等人作为技术指导,带着本地草蔸萝卜种子在长寿县种植,第一年种出的草蔸萝卜还算可以,第二年种出的萝卜就变异,产量减少,口感差,两年后就终止了。

编草蔸

放萝卜种子

施农家肥

施农家肥

村民在地里收获萝卜
03
近年来,赶水镇着力提高草兜萝卜标准化种植水平,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完善配套设施、促进农旅融合,打造赶水草蔸萝卜节文化特色品牌,使草蔸萝卜产业越发兴旺,人气越来越发响亮。
文图│雪燃

新鲜的草蔸萝卜



草蔸萝卜受消费者青睐_
版权归作者所有|盗版光荣|转载请署作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