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坎摄影师蒋焰,用镜头记录农村变化

标签:
雪燃綦江蒋焰田坎摄影师文化 |
分类: 社会纪实 |
“黄荆村是巴渝新居建设的示范村,6年前,该村农房杂乱无章,现在变得风景如画了。”蒋焰说,黄荆村在巴渝新居建设的同时,发展农业产业,大量植树,裁种花草,两年时间就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农房变美了,环境漂亮了,他决定把新农村的美景介绍给摄影朋友,于是,他在新浪网上开了博客,把最美的乡村美景发在博客上。出乎他意料的是,他的博客在短时间里就受到了网友热捧。网友的热捧使蒋焰受到了极大鼓舞。
其实,他的镜头大多都伸向广阔的农村。他的假日周未大部分都在乡下农村,三江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摄下了50000多张农村美景,再配上精短的文字介绍,图文并茂的博客,成了外地人了解三江发展的窗口。因为他的图片,许多在外打工的三江人也由此下定决心回乡创业。
2010和2011年春节,蒋焰在三江街道举办了2次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摄影展,一张张精美的图片,让三江人真实地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
“我的图片太多了,电脑硬盘已经不够装了。”蒋焰办公室里放了几十张光盘,他把这些图片都刻录在光盘里,但光盘多了也不好保存,后来又专门去买了5个移动硬盘。“我这些图片记录了三江发展的历史,千万不能丢失了。”
蒋焰的博客里有上万张图片和200多篇文稿。阅读他的博文,记者为之感动的就是他的《找水日记》系列文章:“从冬到春,从春到夏,100多天没下过透雨了。今天洒了几颗雨点,明天又是曝热,水库干了,水田裂了,人畜饮水出现极端困难。今天一大早,我便打电话给水囗村的主任王伟,给他约定去土神沟一带看干旱和水情,看有什么可以帮忙的……”
2011年夏天,三江街道和綦江所有乡镇一样,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灾。蒋焰和街道的干部心里非常着急,那段时间,他一有空隙就到村里帮助解决吃水问题,用镜头记录人们抗旱找水的经历。三江街道背靠老瀛山,蒋焰深信老瀛山肯定有水源流入三江。于是,他顶着烈日,沿着老瀛山山脉的走向寻找水源。最终在老瀛山下的石角镇与三江街道交界的寨门村,发现了一座六十年代修建的早就被人遗忘了的小型水库。“在极端的酷热干旱中,这个水库竟然还有水!”蒋焰惊喜若狂,当即用相机记录下了这座水库。随后,他又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围着大山寻觅,并及时地写出了《三江街道寨门村水系调查及水利项目建设报告》,送到了街道和区领导手里。蒋焰在报告中写道:“我不是水利专家,也没干过水利的事,但这片土地是我的温床,我要为家乡做我想干的事——振兴寨门水利。”这年,蒋焰被推选为“2011年度影响三江社会经济发展的杰出人物”。
从1982年5月开始,蒋焰一直在三江镇文化站工作。八十年代未,他负责编辑了原綦江县第一本乡土文学《三溪文艺》杂志季刊,团结和培养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那时候条件简陋,《三溪文艺》是他用刻板加蜡纸,一笔一划眷刻出来的。杂志虽说很“乡土”,但杂志在三江镇包括原綦江县的广大乡镇都有较大影响,很多文学爱好者背着自已的文稿到三江请他斧正。那时候的三江成了綦江文艺的热土,《三溪文艺》更是全县文学好者向往的沃土。
这些年来,蒋焰在各级报刊上发表300多件摄影作品,这些作品反映的都是綦江乡土风情,浏览这些作品,就能了解綦江的乡村美景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因为他在基层宣传文化上的贡献,2012年被评为重庆市“十佳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
记者/张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