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情缘》讲述綦江人自已的故事
(2010-11-23 18:12:15)
标签:
《版画情缘》綦江人綦江文化 |
分类: 张口就说 |
《版画情缘》是綦江作家雪燃从2008年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家一边创作一边在“新浪”、“天涯”、“红袖添香”等网站上连载,也得到了网友的好评。快三年时间了,小说还没有完成,可见作家对这部小说创作倾注的心血。
小说以綦江农民版画发展历史为主线,讲述綦江两代农民版画家的成长故事。遗憾的是,目前该小说尚未完成,据作者说还有差不多10万字的内容要完成。近日细读了作者发在网上的十多个章节后,感觉和雪燃最近出版的其它几部小说不一样,不但讲故事讲的特认真,而且写法上更有鲜明的特色,突破了作者的写作模式。
01、主题鲜明
作品以版画为主要内容,对綦江农民版画的起源、发展,版画作者的创作风格、人物个性,过去现在的家庭生活以及版画作品的发展趋势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故事的主线又“生”出许多“枝丫”,通过版画作者的活动情况,描写和展现了綦江的城乡风光、今古民族民俗风情,有很强的地方人文特色。通篇皆用一种昂扬的笔调在描绘綦江、赞美綦江。读这部小说,感觉作家就像是一位称职的导游,在他的带领下读者游历了綦江风光,游了黄桷掩映的东溪古镇,也品尝了綦江的北渡鱼、安稳的蕨粑炒腊肉,听了苗姑的山歌、赏了苗家的蜡染,喝了中峰的砸酒……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綦江人,读该小时我真感到忻愧,忻愧自已对綦江的了解没有作家详细。感叹作者对綦江这方厚土之热爱。但是,也许正是因为作家太刻意展现綦江这些乡土元素了,小说中大段大段对綦江特产的详细介绍又过于生硬,读来不太自然,且有冲淡主要情节之嫌,似乎犯了过犹不及的毛病。
小说以新生代版画传承人綦麟、秦思月的活动为线索展开故事,将庞杂的内容钉绕在主线之上,结构十分紧凑。且匠心独运,写作前即胸中有丘壑,前后铺垫照应的十分圆满。
03、语言风格
这部小说语言上沿袭了雪燃以前小说朴实而细腻的风格,同时又有很大变化:前半截是以第三人称展开故事的,读来自然,像在看电影;后半部分是以第一人称著写的,读起就像在听作家讲故事一样,有很强的亲切感。这样的变化让一些熟悉雪燃作品的读者有点不习惯。不过,作者这样的安排也自有其道理,因为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内容中,作品中的“我”还没有参与到故事中去,所以用第三人称,后半部分故事中有“我”了,用第一人称,用第一人称讲故事是雪燃惯用的手法,作者在两部分过渡连贯十分自然,读完后让人会意一笑。
另外,小说中人物对话语言太规范化了一点,如果能从对话的语气、语言上表现人物个性就更好了。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群农民版画作者,两代人的事业与爱情婚姻纠结在一起,在各自所处的时代和家族背景里启蒙、成长、发展,铸就了他们各自沉甸甸的人生,和对版画艺术的追求。除了可以概括出对版画事业的孜孜以求这个共性外,不管着墨多少,每一个角色的个性都是棱角分明。读到秦思月在父亲和恋人面前的小儿女情态,读到綦麟的老实憨厚这些描写时,读者都会忍俊住“扑哧”一笑;读到秦介忠、桂月华“棒打”儿子的爱情,你也许会遗憾他们做得不够完美,更会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让人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读到李方德的温厚,读到綦国新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读到马相容的凄惨……故事中所有的角色都会令你联想到自己生活中亲历的某一个场景或熟悉的人。每一个人物形象都真实,每一个故事都感人,每一个角色的命运都令人揪心。这是綦江这方乡土上,那个特定时期的真实人生,这些故事强烈地吸引着读者的眼球,更牵扯着读者的心弦,让人欲一口气读下去,欲罢不能。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我认为作品对人物的外貌描写还显得粗疏。比如说秦思月、马紫涵两个美女,作家只注重了从气质来描写她们的美,我想,如果也能描写一下她们姣好的身材、脸貌,美女的美也许会更完美。(因为喜欢作家塑造的这些典型人物形象,所以有了解得更细致、具体的渴望,自觉犯“无须有”的毛病了,倒不一定真是作品的弱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