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僰人悬棺解读 系列文章之二

(2010-10-19 16:14:08)
标签:

珙县

悬棺葬

仡佬

福建武夷山

族属

文化

分类: 旅行/探秘

《悬棺族属众说纷纭》==

    珙县悬棺到底属于那个民族的葬制?翻开珙县的历史,自汉至明,上下1700余年,在此生活过的民族有僰人(汉代以前)、僚人(南北朝以后)、都掌人(明代)。从已查明的悬棺年代,其下限为明代中期。因此,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悬棺族属应从明代或明代以前在此生存的民族中去找。有人说是僚人的、有人说是都掌人的、有人说是僰人的,可谓众说纷纭。

   僚人说  悬棺内头骨上留有打牙习俗,今仡佬(葛僚)人仍有此俗。《新唐书》卷222(下)记载:“戎、泸间有葛僚,居依山谷林菁,踰数百里。俗喜叛,州县抚视不至,必合当数千人,特排而战。”这段历史记载佐证这一民族为什么会灭亡。

都掌人说 《明史》中有有关都掌人在珙县生活的记载。

    僰人说  现在比较一致的认为,悬棺的族属为僰人。《叙府志·外记》有谓:“珙县多僰人。”《珙县志(卷八)》记载较为具体:“今珙邑僰类已尽,而县石岩尤多僰人棺。盖其俗,亲死不葬,悬棺高岩,垒垒峭壁间。”另据明《平蛮碑》所叙史实,自万历以后僰之一字,已少见称,或已衰微而融合于其他之族属,悬棺为之中断。有关僰人的族源,有的专家认为:战国时史书记载的濮,即僰,也就是后来的僚、仡佬,明代的都掌。但当地人民,却一直以“僰”称呼他们。还有人考证:濮,作蹼,为奴隶形象,他们可能是夏王朝的遗民,作为商朝的战俘,奴隶主强迫他们服贱役,是以为“蹼”。

    古越人说  2002年7月17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在《科教片之窗》栏目里播出《悬棺——流浪的部族》。节目说:在福建武夷山一带,发现距今3400多年前的古悬棺,据推测,族属是古越人的一支,与越王勾践是同一个民族。在江西龙虎山发现2600年前的悬棺,其族属也是古越人的一支。辩认古越人的主要根据是陶器中的印纹陶。福建武夷山和江西龙虎山发掘的悬棺,从随葬品判断,其陶器具有印纹陶特征。因而推定福建武夷山和江西龙虎山悬棺主人同为古越人。两支古越人先后在3400年前和2600年前消失,他们的去向史书无记载。在三峡,湖北长江中游也发现1600多年前的悬棺,我们推断古越人迁往三峡一带。在湖北发现的古悬棺无一例外的头向东,向着他们曾经生活过的方向,希望返回故土。公元300年左右,这一支古越人受到中原人的排挤,也不知去向。据推测,他们迁往云川交界处,灭亡于明朝前期。珙县境内的悬棺当是古越人的一个分支。

    僰人与百越、葛僚、僚、仡佬、都掌蛮是同一族源  百越人在古代被称作濮人,居住在吴越之地,后来因越国强大,统一了众多的濮人部属,被称为百越,或将其原始称呼相连仍叫濮越,据民俗学家研究,濮人和僰人同属一个民族,濮和僰在发音上可疑读bo、bu、po、pu,因而在语源上是一致的,历史也认为僰就是濮人。大致可以说濮、僰是同一个族源的民族。到汉以后,有关濮的记载就少一些。在文献中或被称为葛僚、僚、仡佬,明朝时被称为都掌蛮。

    元代李京《云南志略》曾称川南南广河流域及滇东北行悬棺葬的民族为“土僚蛮”。珙县、兴文等地在明以前一直是“僰人”或称之为“都掌蛮”的民族聚居地域。“都掌蛮”《元史》言其“本夜郎国西南夷种,号大坝都掌蛮,分族十有九”。明嘉靖《四川总志》言其“即僰人、羿苗、猓是也”。经学者研究,从历史发展情况看,僰、僚、仡佬(仡僚)、葛僚、夜郎、都掌蛮等名称有一贯的继承性。实际上均指川南、滇东北行悬棺葬的同一民族。以上不同名称是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民族的不同称呼。或者说“川南和滇东北地区行悬棺葬的族属就是春秋战国以来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僰人后裔-都掌人”。这一族属与我国中世纪僚人有关,而僚人与古代越人有密切关系。

    关于悬棺的族属,从全国悬棺葬来看,是同一个民族,概括起来有以下理由:

    ①从全国几个主要悬棺葬的年代看:福建武夷山悬棺距今3800年左右,江西贵溪龙虎山悬棺距今2600年左右,重庆大宁河悬棺距今1600年左右,珙县悬棺距今四百多年以前,其上限在一千年左右,因而反映出各地悬棺具有时间上的先后继承性,各地悬棺葬的主人应该是一个民族。

    ②从全国主要悬棺葬的地点分布来看:福建武夷山、江西贵溪龙虎山、重庆大宁河、珙县,悬棺族属应该是从福建→江西→重庆→珙县一步一步向内地迁徙的同一民族。

    ③从各地悬棺葬的内涵来看:福建武夷山悬棺、贵州松桃悬棺、重庆大宁河悬棺均为船棺,而珙县悬棺均为整木凿空的“独木舟”,“船”与“舟”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是起源于我国东南沿海近水而居的少数民族。悬棺葬的葬俗实际上是海洋民族心理素质的一种反映。

    ④从珙县悬棺的文化内涵来看:悬棺主人珍崇铜鼓,而铜鼓面上的“太阳徽”实际上是“鸟崇拜”的反映,悬棺岩画中多次出现“太阳徽”,人物头上的鸟毛和大量鸟、鱼等动物,实际上是这一民族曾经生活在大江、大海边的反映,说明悬棺的主人是从大江、大海边迁徙过来的。

    因此,我们说僰、僚、仡佬(仡僚)、葛僚、夜郎、都掌蛮等名称有一贯的继承性。实际上均指川南、滇东北行悬棺葬的同一民族。以上不同名称是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民族的不同称呼,他们都是古越人的一支。我们现在统一称之为僰人。 (作者/黄华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