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秘僰人悬棺之旅

(2006-05-09 23:20:59)

我是伴着窗外的鸟语声醒来的,我住的房间外是一片开阔的原野,推开玻璃窗,举目远望,远山已批上红装,浅紫蓝的远山云雾相拥,中景和近景被初升的太阳分割成两块不同深浅程度的绿色,淋浴着朝霞的云雾似彩带在绿色的林中游弋,这是一幅极具动感的水彩画。

尽管昨天的长途旅行使我身体疲惫还想躺着不动,但面对如此美丽的风景,我没有再睡的理由,甚至于我有些情不自禁,端起照相机对着窗外美景“咔嚓咔嚓”拍了数张。

洗漱完毕后,我整理好行囊下楼。

楼下老板娘已在小食店忙碌,招呼着进店吃早餐的人。没容我说话,老板娘就笑着问我吃不吃早餐?我问有什么好吃的?

老板娘答,好吃的倒没有什么,有稀饭馒头小面米线,不知道你喜不喜欢吃?

我看了看放在门前炉子上的竹制蒸笼里的馒头,白白生生的,很可爱,突然生出了吃馒头的欲望,便冲老板娘道,来一个馒头一碗稀饭。

下稀饭的是一盘盐泡红椒,吃一块微辣带甜味,香脆可口,我相信这是不带任何污染的原生态蔬菜。我一边吃一边看店外的风景,店门正好对着书写有“僰人故里”的石碑,石碑花台前围着三辆待发的中巴车,右边的空地上集合着洛表镇跑生意的三轮摩托车和两轮摩托车。和重庆一样,这里的人也称这些跑生意的摩托叫“摩的”。

今天正好是洛表镇逢场,并不宽敞的场镇两旁凌乱地摆放着小商品摊位,有好几个摊主还支起小喇叭吆喝买卖。场镇虽小,但商贾云集,同样是一片繁荣景象。

赶场的乡亲正陆续到来,待我细嚼慢吞填饱肚子后,场镇上已是人地鼎沸,买卖兴隆了。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看着这些淋浴着阳光的陌生面孔,我突然生出一个想法,既然这里是僰人的故里,那么,这里生活着的就一定是僰人的后裔了,这些淋浴着金色阳光的陌生面孔就是僰人的子孙!

我转身问正在炉前煮面条的老板娘,这里的人是不是都是僰人的后代?

老板娘直起身,慢条斯理地回答,哪里知道呢?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哪个人是僰人的后代。

这时候刚才和对坐在另一张桌前吃面条的男人吃完面条正欲出店,正好听见了我和老板娘的对话,故停下来搭话,他说,就是有僰人的后代,现在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就是僰人的后代了。

我忙反问,这话该怎样理解?

这时候我才仔细打量了眼前这位男人,男人个头不高,前额突出(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花星高)头发稀蔬,瓜子脸,胡须很长,很凌乱,长至肩膀和脸面上的胡须相互交融,使他的脸看上去很短。男人穿一身深蓝色的布衣,款式是三十年代那种对襟的,脚穿一双草绿色的解放鞋。男人个子虽说不高,但从合身的衣服上可以看出他体魄强健。男人姓何,是游走在这一带的算命先生,老板娘称他何半仙。

何半仙又返身坐下来,把手里提着的布包放在桌子上后才说,都被朝廷剿灭了,封建王朝杀人不留后,斩尽杀绝,就是有幸存者也不敢说自己是僰人了。

我问,那朝廷为什么要对僰人斩尽杀绝,史书上就没有一点记载吗?

何半仙说,有倒是有,但都是只言片语,很难理清头绪,传说中的僰人奋勇骁战,不怕强暴,经常造朝廷的反,你不想想,那朝那代的统治者能容的下这样的刁民?史书上说,从宋朝宋真宗赵恒中祥符元年开始,僰人就先后遭受到朝廷十多次毁灭性的征剿,僰人的地盘也越来越小,最后只能深居这崇山峻岭中。

那僰人为什么要悬棺,史书上也没有记载?何半仙见我打破沙锅问到底,故又认真地打量我,我明白他的意思,忙摸出名片恭敬地递给他,(为的是表明自己的身份,绝非卖弄之意)何半仙看了名片,眼睛睁的更大了,哦,是重庆来的作家呀,幸会,幸会!他突然站起来伸出双手,我也急忙站起来握住他伸过来的手,何半仙问,你是专门来这里来考察的吧?

我说也算是吧,我对僰人悬棺神往已久,早就想来看看。

何半仙又问,你怎么不和县里联系一下,叫他们派人来陪你?

我答:我不想麻烦别人,我只想亲身感受一下。

何半仙笑了说,佩服佩服,作家就是与众不同。

顿了顿,何半仙又说,明朝开国以后,由于推行政土归流政策,贪官污吏蛮横无理,欺压百姓,僰人为此深恶痛绝,纷纷举义造反,他们的造反行为威及统治者,二百多年来,朝廷和僰人先后发生过十一次大的战争,受到朝廷毁灭性的打击。战争以后,僰人的聚居地已缩小到了麻塘坝为中心的南广河流域,最强大的僰人首领是占据九丝城与明王朝对抗的阿(读音:ha哈)大家族,明朝万历年(公元1573年)在宰相张居正的主持下,朝廷派四川巡抚曾省吾,总兵刘星等人调集十四万大军围剿僰人,攻陷了九丝城。随后,明王朝又大肆搜捕藏匿深山的造反僰人。此后,生活在这一带的僰人便从历史上消失了,他们居住过的地方,除了高挂在陡峭上的悬棺,再也找不到僰人。

我问,这些都是古籍上记载有的吗?

何半仙笑呵呵地说,古籍上有没有记载我不清楚,我是从老人那时听来的,这里的传说很多,现存于兴文县建武城的几块石碑上有记载,这几块石碑是朝廷剿灭僰人的功德碑,也是僰人消失的见证。僰人被朝廷称着蛮人,蛮人就是蛮横无理,不讲道理,动不动就造反,不顺从朝廷的人,明朝时候,朝廷又称僰人是都掌蛮……

我打断何半仙的话问:都掌蛮什么意思?

何半仙说,都掌蛮和蛮人的意思差不多,如果你不怕路远的话,可以到兴文县的建武城去看看,那里有几块石碑,是当时朝廷剿灭僰人后记的功德碑。当时的建武城也是僰人的一个经济文化中心,商贾云集,仅次于当时的僰都宜宾市。

我又问,明朝对僰人围剿后,总不可能一个也不剩吧?

何半仙说,谁知道呢?有关这方面的传言也很多,有一种说法是,活下来已经改名换姓,不敢承认自己是僰人,也不敢再姓阿,他们将阿姓改成了何姓,现在这里姓何的人很多,但没有人知道自己是不是僰人的后代。这一带有句流传很广的话“游倮倮,范苗子,何家挂岩子”,意思是说,挂岩子的人是何家的祖先,姓游的人是藏族的后代,姓范的是苗族的后代,姓何的就是挂在悬棺上僰人的后裔。还有一种传言是:僰人散居于云、贵、川毗连的广大地区,珙县南广河流域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现在云南横江流域、贵州南盘江流域仍有僰人的遗民居住,这些僰人遗民就是九丝山城陷落后,幸存下来而逃亡的人。只是他们摄于朝廷的威胁,不敢再承认处已的民族了。

僰人为何悬棺?民间有没有传说呢?

面对我一个又一个问题,何半仙有些坐不住了,他站起来十分抱歉地说,对不起了作家,我该去挣钱了,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今天晚上我们还来这里坐坐,我给你讲僰人悬棺的故事。  

我只好说,好好吧好吧,谢谢你,今晚我一定来这里等到你。

我话音落地,何半仙已经提着布包走出了店门。我看着他的背影融入人流,我想,这个何半仙倒是有几份神秘,他姓何,他会不会就是那个改阿成何的僰人后裔呢?

阳光下人来人往,这个时候已经是赶集的高峰,小镇沸腾起来了,在这些人流中,会不会还有流着僰人血液的僰人后裔呢?如今这个民族就真的只有那些高悬于陡壁之上的悬殊棺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