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忻州
(2023-02-01 18:11:04)
标签:
旅游文化 |
分类: 杂谈一二 |
周末清早六点,全家人集合完毕,从韩城出发,自驾向北,去山西忻州游玩。
行进在高速公路上,路宽车少,视野开阔,天气多云,气温适宜,一路自驾,好生自在。历经五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忻州。由于当地天气原因,五台山、雁门关暂不开放,我们按计划停靠忻州,开启了旅行。
第一站,我们去了阎锡山故居,这座民国时期曾统治山西近40年的阎锡山私宅,位于山西省定襄县河边村,走进院落中央,我被这气势恢宏堂皇,格局变幻诡异的建筑群深深吸引,流连忘返于精湛绝伦的石雕、木雕、砖雕。
故居照壁一面,是孙中山先生书写的“博爱”二字,当年二人交情很深,阎锡山参加辛亥革命后,与孙中山先生南呼北应,共同参与制定了同盟会的纲领,墙上一块“辛亥革命与山西”的木牌,勾起我对这段历史的浓厚兴趣。步于廊下,读着篆刻在墙上的阎氏家训及阎锡山生平为人处世警句,让我对这位民国时期著名军阀充满敬仰。
踏进一座座布局不同的院子,我满眼都是新奇,感叹在这里,民间民俗色彩与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完美碰撞。青砖灰瓦,高墙大院显示着这位民国历史上重量级人物的身份。遍布主要建筑物下面的地道更是为这座故居蒙上了一层神奇的面纱,阎府地道分为数支,一路通往火车站,一条通往公路,另一路通往村外的别墅。院屋脚下,设有地道的通风口,造型极为自然隐蔽,由于地道维修暂不开放,使我没能够一睹其风采。
拾级而上,站在楼顶,我俯瞰整个院落屋顶,精巧别致的屋脊,鳞次栉比的青砖窄瓦,琳琅满目的屋檐雕刻,置身其间,仿佛我亲眼目睹了这座院落的数十年风风雨雨,同院中主人一起见证了它的繁盛与败落。
徜徉在阎氏家族珍贵的建筑群里,听着导游讲述阎锡山政治仕途升降浮沉的一生,感叹着人世沧桑之变化,我浮躁的心安静了下来。
离开阎锡山旧居,我们回到忻州,时间已是傍晚,我们打点好住宿,轻装上阵前往忻州古城,入了城门,走在青石板路,华灯初上,穿入高墙窄巷,感受着忻州古城独特的韵味,这里是展示忻州历史文化特色的一个窗口。
古城街上,忻州地区的特色小吃应有尽有,定襄蒸肉、剔尖、太古饼,“莜面栲栳栳”……“栲栳栳,是山西高寒地区的一种传统风味名吃,用莜面精工细作的一种面食,因其形状像“笆斗”,民间叫“栳栳”,大家快尝尝。”我们一行人坐在忻州街摊矮方桌旁,听着店家的讲解,品尝着一屉刚端上桌的莜面栲栳栳,蘸着西红柿、肉酱、酸菜、葱油酱四种蘸料,美味在我的舌尖瞬间漫溢,我用心感受着这丰富的味道。
吃完继续前行,街面上山西剪纸、花馍、面塑、布偶,珍贵稀有的手艺让络绎不接的游客们叹为观止,我感受着一代代山西人智慧的结晶。
深入小巷,从繁华喧闹的主街走到了清雅幽静的秀荣书院,这座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当时忻县称秀荣县,故因此得名,为忻州市第一所学府。书院傍山而建,院落错落有致,书卷气息浓厚,每到一处,我们无不被这质朴清秀的景色打动。
走进文昌祠,大殿里供奉着文昌帝君神像,历年来这里成为莘莘学子打卡圣地,而如今的文昌祠,已不仅仅是一座祠,它见证着忻州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发展,听着讲解,我内心由衷升腾起虔诚的敬意。
登上古城制高点六角亭,我俯瞰着灯火通明的忻州古城,吹着习习凉风,思绪也在这惬意的风中飘散。
次日一早,我们参观了貂蝉故里,看过《三国演义》后,貂蝉这位美人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忻州市木芝村,目睹着惟妙惟肖的貂蝉塑像,我一时间出了神,感受到仿佛这位历史美人在向我徐步走来,诉说着三国时期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
短暂的两日游玩结束了,就要跟忻州这座城市说再见了,离开时刻,深感留恋。才发现,短短两日,我对忻州,这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产生了一份特殊的情感,我想这就是我这次旅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