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亭立绝壁,丹柱喷鲜;山崖柏欹,虚身向前;嶙峋石异,奇阁倚山。网上曾经看到的那些横山仙观的照片,真实地在我眼前倏然呈现了。上下错落有致,左右亭阁相连,襟谷阳光普照,梯台仙观危坐,真乃山拥树抱之乡,幽来仙居之地啊。
《韩城市文物志》中将横山烟雨列为韩塬古八景之一,该书这样描述:“象山西数里许有横山,旧时横山上有庙宇,信奉的是道教,故名横山观。又因横山观景色怡人,故称其“横山烟雨”。
横山观位于板桥乡火炬村,距市区6公里。明洪武二十三年(1389)年郝净玄创建,师翠岩子吴惟。山上有龙泉,环山有雷神洞、老子洞、古仙洞,为郝净玄羽化处。清朝以前,有100多尊神位,旧时香火甚旺,居韩城道观之首。道人杨德有1959年去世后,几近荒废。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当地人牛海峰居士自筹资金进行旅游开发,选择性地在原址恢复道观原貌,
新修吕祖坛、文昌阁、太上老君殿、南海观音、洪尊老祖、五路财神、斗姆、天地天母等处,使其初具规模。余下的送子娘娘、三官、三师、龙王庙、药王庙、三义殿、关公殿、魁星楼、五鬼楼、玉皇殿、元始天尊等处还在修缮待建中。
板桥横山,松柏郁郁,磛岩兀立之处,亭台傲然,泉水叮咚,翠鸟啾啾,春天洋槐若白色的云裳,夏天清凉无比,秋天红叶遍山,加之离城20分钟的路程,确是宁静身心、体会道家文化的绝佳去处。
道观里供奉的是八仙之首吕洞宾。
历史上确有吕洞宾其人,姓吕,字伯玉,又名绍先,是晚唐关西河中府承乐县(今山西永乐县)人。吕洞宾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祖辈都做过隋唐官吏,而他自幼熟读经史,仕途并不顺利,两举进士不第。也有人说他曾在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中了进士,当过地方官吏,后来因厌倦唐末兵起民变的混乱时世,抛弃人间功名富贵,广施恩惠,将万贯家产散发给贫民,来到中条山上的九峰山修行,成为山洞里的宾客,改名岩,号为纯阳子。他死后,家乡百姓为他修建了“吕公祠”。到了金代,因吕洞宾信奉道教,于是将“祠”改成了“观”。
道,无形无象,无声无嗅,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但却是产生天地万物,主宰天地万物的总能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时常我们也听人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的警世之语,“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而后的范蠡、庄子、韩非、张载、程颐、朱熹等人将道论不断地深化与扩展,使道深入人心,阔步现实。
现实生活中,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成为汉初开疆扩土之后稳固江山社稷的镇国之宝,至东汉末年,则由张道陵创立了道教。道教奉老子为祖,以“道非道,非常道;名非名,非常名”之《道德经》为圭臬,论“天道”,度苍生。在车旅厅堂或是接龙游戏之余,我们经常也能听到“大道无形,大音希声、大方无隅、大爱无痕、大器晚成”等成语出之人口,说明现代人对道的了解也不见其少,但吕洞宾的传说却是儒、道、佛三教交融的产物。吕洞宾想修仙是道教出世思想的表现,但成仙之后想“度尽天下众生”,又是儒家的入世思想,而长生于人世、乐于施舍的所作所为,又是佛教思想的反映。三教文化融合的印迹,令人说其道观不伦不类的道理也缘于此,其实道观的外在形态只是一个载体,真正的“道”是于无声处涤洗凡夫俗子的灵魂,拯救人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