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合阳话
(2009-08-24 13:48:44)
标签:
地方传说风俗旅游 |
“八百里秦川是《诗经》的发祥地,洽川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这里有着丰富的先秦文化的遗迹,这里到处弥漫着《诗经》文化的气息。这里是《诗经》文化之乡,这里是中国爱情诗之源。”说这话的是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先生,这是他在2006年“诗经发祥地国际考察团洽川研讨会”上说给全世界研究《诗经》的专家学者的。
作为一名热爱家乡、喜爱《诗经》的洽川景区导游员,工作中的积累,让我越来越感觉到这话的分量和它背后蕴藏的合阳文化的源远流长。
我们都知道,《诗经》是孔子编撰整理的,可它一开始只是西周王朝的宫廷宴乐,后来随着西周王朝的没落,逐渐散落民间。再后来孔子在整理过程中,除了去粕存精以外,主要做了两项工作:正乐、雅言。正乐就是谱曲,最早的时候“诗歌”叫做“歌诗”,就是能唱的诗,能唱就必须合韵,所以孔子要给它们谱上曲子。但是当时的诗歌是从各个国家搜集来的,也就是“十五国风”,各个地方的语言不一样,诗里边有些表达就不一样,这给孔子的工作带来了难度,于是孔子就以西周王朝的活动范围——陕西关中一带的语言为标准,对它们做了翻译,这个语言标准就是“夏言”,也称“雅言”。合阳正处于关中平原东北部,也是《诗经》的重要采诗地之一,因此《诗经》里就有了合阳话的影子。就是到现在,合阳话里还保存了大量的古语古音,用它们来诵读品味《诗经》篇章,更能感觉出国学经典的独特魅力。
《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也是中国爱情诗歌从口头文学转化为书写文学的第一篇,头四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妇孺皆知,都知道它所描写的是洽川姑娘太姒和周文王的爱情故事。可是窈窕淑女也不是说求就能轻易得到的,于是就有了“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描写,其中“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四句,用现在的北京话来读,韵脚分别是“e、u、ai、e”,很明显不合韵。但在关中话里,“得”读“dei”,“侧”读“cei”,第二句的“服”,在此是“钦佩、仰慕”的意思,读“pei”,连起来就是“求之不得(dei),寤寐思服(pei),悠哉悠哉,辗转反侧(cei)”,非常的合韵了。
《诗经》第二篇《葛覃》,前边几句这样写道“葛之覃兮,施(yi)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唧唧。”意思是春天的沟涧里,葛藤发芽,小鸟鸣叫,是描写景物的。第四句“黄鸟于飞”的“飞”字,在这里就像个小刺一样,让本来很顺畅的韵调有点杂音。但在合阳话里“飞”有个独特的叫法,念“xi(袭)”,合阳人把麻雀叫“飞(袭)虫”,意思是能飞的小虫。如果用这个“袭”的音来读这段话,就变成了“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袭,集于灌木,其鸣唧唧。”那种莺歌燕舞的情趣一下子就出来了!
《国风·郑风》中有篇《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说的是“和我同车的那位姑娘,长的跟木槿花一样漂亮”。同样的,“车(che)”和“华(hua)”两个韵母不同,但在合阳话里,“车”叫“cha”,过去合阳人把马车叫大车(cha),把小孩子坐的摇床叫“车车(cha
这是音同,还有意同的。
《关雎》中“窈窕淑女”,现在已被广泛用来夸赞美女,“窈窕”一词,在合阳话中变成了谐音“苗条”,我们常说“张家的姑娘长得苗条”、“李家的媳妇身材苗条”,也就是形态容貌姣好之意。
《鄘风·君子偕老》中有“扬且之皙也”,朱熹解释“皙,白也”。合阳人说某人漂亮皮肤好,常说“看人家长得白皙白皙的”,说人喜好打扮则是“看把你皙的”,和朱老夫子的解释不谋而合。
咱老陕有个口头禅“嘹扎咧”,在《诗经》《陈风·月出》中有句“佼人僚兮”,朱熹注曰:“佼人,美人也;僚,好貌。”《方言》《广雅》云:“僚,好也。”一个“僚”字,在陕西方言里可谓独占风头,“漂亮、俊俏、味美、舒服…”都可以用一句“嘹扎咧”来传神表达。
《小雅·角弓》中有“绰绰有裕”,毛亨的解释是“绰绰,宽也;裕,饶。”合阳人到现在还一字未改地使用着这个词语。
《大雅·绵》中描写当时构筑王宫的场景,“缩版以载,其绳则直”、“筑之登登,削屡冯冯(ping
像这样的例子在合阳的民风、民俗、民间话里还有很多很多,这些来自民间的活生生的语言又为洽川的美景增添了不少文化色彩。洽川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合阳又有着丰厚而古老的文化底蕴,我相信,合阳有着令人钦羡的过去,也必将会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