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通信展终于没有放在那个需要起大早,可以顺道欣赏京郊秋色的新国展,而是回归了交通更为便利的老国展。这是颇令人惊喜的事。
但不知道是由于曾经的新国展通信展给外地观众带来的京郊一日游的印象特别深刻,还是国庆长假刚刚放完,大家还没有进入工作状态。总之此届通信展人气很低,这从路边停车有位,中午吃饭不等的细节可见一斑。
这届通信展据说是厂家最多的一届,但实际上很名不副实。可能厂家的数量是多了,但明显质量弱了很多,很多中小设备厂家,尤其是光纤,线缆等设备厂家纷纷入场。但由于小厂家一般都租用的是中小展位,因此整个通信展展厅利用率极低,出现很多空地,因此便更显萧条。
技术已经不是通信展的主流。以往每届展会的主导是新技术,新产品的推行。但此届通信展看不到过多的新技术,取而代之则是层出不穷的新业务。的确,通信产业发展至今,技术的积累,沉淀已经相当丰富,目前运营商愁的不是选择什么技术,而是如何把现有的技术更好的消化掉,而体现现有技术的优势,则在于相关业务的匹配以及结合所形成的商业利益最大化。于是各种各样的已经在用的,即将在用的,实验室的DEMO等等成为了本届通信展的主流。这对于产业来说,是好事。毕竟任何新兴产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老百姓更爽快的付费。
不过走马观花一天,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而与会场人气不旺相映衬的则是来自大厂家密密麻麻,清一色黑西装白衬衫的厂家人员,在会场的角落或成群,或成线,平添一道景致。不仅感慨,如今的通信展对于厂家来说,投入产出极难成正比,恐怕真的只剩下名声的务虚了。
在展品方面,手机是通信展的最大主角,从黑莓到三星,从移动、电信到联通,各类手机产品以及相关应用令人眼花缭乱。也体现了3G业务开始面向大众开花散叶。反观IPTV则相对显得低调,只是作为通信展中的例行业务。而这也说明了,用户规模和产业繁荣之间的正比关系。在中国,任何新兴产业的勃起,必然要经历和政策的合理博弈,用户规模是真正的话语权,也是吸引产业SP积极参与的指挥棒。
原本以为能看到今年最热门的互联网电视,结果除了央广展示了一下基于UT平台的互联网电视演示外,就没有再多的新东西,也许是互联网电视自起步起,便打上了广电的烙印,虽然在发展中逐步意识到电信的重要性,但尚还找不到好的切入点。于是,也许通信展上最可成为亮点的也没了。
光纤,网络是通信展的常例展示。视频会议则属于老树开花,几个大厂家都不约而同的花了很大的面积布置了多地的同步视频会议系统。看着挺像新闻直播间的。呵呵。物联网算是个新事物,但除了查水电,关空调等等,也没有新花样。而且物联网的核心传感芯片等技术目前还被国外掌控,从国家安全角度来讲,恐怕普及也还需要一定前提,但将其定位为基于网络的业务。或许对于普及用户的网络化生活概念更有价值。
从参展方来看,三大运营商只是把自己的营业厅搬了过来而已。几大大厂家,烽火、中兴、华为等,和往年相比没有新特色。反而ut斯达康,沉寂了一年后,今年开始有所动作,从换帅、换LOGO起步,开始调整心态,有点二次创业的味道。
三网融合在这届通信展被展示的并不多,或许因为三网融合其实年年都在谈,谈到如今,已经不是技术或产品的问题,而是在于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了,而这更多在于产业运营者的推动,对于参加通信展的厂家来说,其实都是运动员,站上了跑道,只等裁判告诉他们终点在哪边,等着发令枪了。
在信息咨讯手段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展会原有的展示价值正在逐步的下降,更多体现在借此机会的公关价值以及客户的聚合效应。就如现在的通信产业,我们可能除了原有的通信硬件发展外,也需要更多的考虑和参与居于其上的业务服务和运营的软产品。我们的企业,要改变原有的靠设备赚运营商钱的思维,要提升到帮助运营商一起去赚用户的钱,如此,才是融合时代的真正携手共赢,与时俱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