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分类: 孕育心得 |
小悠4岁左右,有一次等电梯时来了好几个外国人,他们热情地和她打招呼,hello,hello。小悠抬头看着他们,那模样儿是在分辨和思考。大约10秒钟以后,她指着自己的鼻子说“nose,nose。”然后指着自己的嘴巴说“mouth,mouth。”最后指着自己的耳朵说“ears,ears。”大家都乐疯了。我想她肯定是判断出和她打招呼的是说外语的外国人,但是她还不会说hello啊,所以就调动了仅会的几个英文单词,用自己的方式来和他们打招呼了。
这件事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总是会碰到一些妈妈问我,是怎么教会小悠和人打招呼的?中国人的习惯,会对孩子说“来,叫阿姨,叫爷爷,叫叔叔”之类。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见面打招呼是最直接地表达礼貌的方式,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教养程度。打招呼本身,都没问题,问题就出在家长会“教导”或者说直接“强迫”孩子打招呼,实在是比较奇怪的一个现象。
我大学毕业后某年回家,都是快30岁的人了,和爸爸一起走在街上,碰到了他的一位老同事,他条件发射地转向我,对我说“叫张叔叔。”当场石化吧我差点。但是当时我还是遵从了父亲的意愿,叫了张叔叔。等回到家,我对爸爸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说“你可以向我介绍这是你的同事,他姓张,或者他叫什么名字,都可以,然后我会用我自己的方式,来和他打招呼的。”我爸爸这才恍然大悟,是啊,这不是更好的方法吗?
天哪,当时我都快30岁的成年人了,可是在我爸爸的眼里,我大概只有三岁。可见,强迫孩子打招呼这件事,在中国的家长群体中,已经是群体无意识的一个东西了。我爸爸并没有经过思考,就让我“叫张叔叔”,而在我指出这不妥之处之后,他也还是接受的。所以我想,这只是个惯性,而一旦家长对此产生自觉,还是很容易克服和改掉这种强迫孩子打招呼的行为的。
我还听一个朋友讲过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他在英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也认识一些台湾来的朋友。他很好客,家里总是人来人往的,有大陆的同学,也有台湾的同事等等。有一天,他的儿子对他说,有个细节,可以看出初次来家里拜访的,是台湾人还是大陆人。小伙子说,因为每次家里来客人,爸爸妈妈都会把他们叫出来和客人见面认识一下。互相打招呼之后,如果对方是看着他的眼睛,直接问他“你今年多大?叫什么名字?上几年级了?”那么,来人很可能就是台湾人。如果客人是面朝着他的父母,看着他父母的脸问“你儿子多大,叫什么名字?上几年级了?”那这个客人一般就是大陆来的朋友了。
小伙子很善于观察,莫说他是十几岁的未成年,就是像我这样的成年人,和父母出现在社交场合的时候,还有很多阿姨叔叔冲着我爸妈问我的情况。我很想自己来说,但是他们只愿意听我爸妈讲。他们其实也不是无礼,我觉得,他们只是一个习惯,认为谈话要针对家里的长辈,尤其是初次见面,那是只能和“领队”交谈才是适宜而有尊严的。
但是我当了妈妈以后,却不想这样来对待我的女儿。倒不是看了一些理论,更多的是从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来来的。有一些陌生人我是不喜欢的,尤其他们只是我父母的朋友和同事,和我没有丝毫关系,作为一个孩子,我有权利选择理你或者不理你。当然这个观点我父母是不认同的,他们会认为打个招呼客套一些也没有关系。作为成年人可以这样控制自己的社交行为,但是作为孩子,没必要在成长的早期就代替她做决定怎么对待另一个人。
所以每次碰到熟人,我总是自顾自己地打招呼。如果是比较正式的场合或者熟悉的朋友,我会向女儿介绍说这是谁谁谁,而且给她充分的时间来考虑是要用什么态度来对待这个新人。如果是普通街坊相遇,我问个好就过去了,不会为了展示自己有个懂礼貌的孩子来要求她为我的“面子”做什么工作。
可是我是个热情的女人,常常大老远地和别人打招呼“很久不见啊?”“还好吗?”“最近忙啥啊,很想念你啊。”后来我发现,有时候我还没有开口,小朋友就在旁边挥起了手“好久不见啊?你更漂亮了。”然后就咯咯地笑。所以我才会被很多人问到,打招呼这件事情上怎么教育小孩的呢?我家孩子就是不愿意开口的啊?我能说是因为我比较“花痴”喜欢一惊一乍吗?
但是也有困扰的时候。如果这个人不是她喜欢的,尤其一些上了年纪比较嘴碎的表情也不真实的老人,小悠会完全无视,甚至紧皱双眉。老太太们就会转头问我“她怎么不高兴啊?”我只好说“她没有不高兴,她只是现在没有笑。”
其实打招呼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但是能从中看到我们的文化习惯,并不是很重视个人的感受。一个人不能总是开心,也没有必要对每个人露齿而笑。出于礼貌的热情,我们会接受并认可,出于个人感受而想选择沉默的时候,也应该得到尊重。尤其对小孩子来说,他们的自控能力根本就没有发育完全,怎么能要求一个孩子对每个见到的人都热情洋溢呢?
尤其,如果我们强迫孩子和每个见到的人打招呼,并鼓励她们去和他们每一个交朋友,就不仅仅是礼貌的问题,反而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价值混乱。“朋友”不是随便都可以做的,这需要一个观察、相处和选择的过程。如果没有让孩子亲自体验这个过程而总是鼓励她对每个人都友好的话,其实是在鼓励她用讨好的方式来获得别人的认同。
昨天在从内蒙古回京的路上,同一个隔间有个比小悠小1岁的小男孩。我默默目睹了全部社交的过程。小男孩很喜欢和小悠玩,小悠也还愿意和他玩,但始终觉得他有点烦人。后来小男孩儿要动手打小悠,并说“如果你不和我做朋友,我就打你。”然后我闺女就说出了一番让为娘我想要从火车上跳下去的话。她说得很清楚:
“你不能用做朋友来威胁我。因为我不了解你,也没有特别喜欢你,不想和你做朋友。如果我答应你做你的朋友,但是我的内心却不是这样想的,那我就是欺骗你。你如果要动手打我,我就抓住你的手,但是我不会打你,我只是制止你,我和你讲道理,因为我比你大。”
这就是成长,不着急,慢慢来,会有更多机会让娘亲们激动地想要跳火车的。
这件事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总是会碰到一些妈妈问我,是怎么教会小悠和人打招呼的?中国人的习惯,会对孩子说“来,叫阿姨,叫爷爷,叫叔叔”之类。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见面打招呼是最直接地表达礼貌的方式,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教养程度。打招呼本身,都没问题,问题就出在家长会“教导”或者说直接“强迫”孩子打招呼,实在是比较奇怪的一个现象。
我大学毕业后某年回家,都是快30岁的人了,和爸爸一起走在街上,碰到了他的一位老同事,他条件发射地转向我,对我说“叫张叔叔。”当场石化吧我差点。但是当时我还是遵从了父亲的意愿,叫了张叔叔。等回到家,我对爸爸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说“你可以向我介绍这是你的同事,他姓张,或者他叫什么名字,都可以,然后我会用我自己的方式,来和他打招呼的。”我爸爸这才恍然大悟,是啊,这不是更好的方法吗?
天哪,当时我都快30岁的成年人了,可是在我爸爸的眼里,我大概只有三岁。可见,强迫孩子打招呼这件事,在中国的家长群体中,已经是群体无意识的一个东西了。我爸爸并没有经过思考,就让我“叫张叔叔”,而在我指出这不妥之处之后,他也还是接受的。所以我想,这只是个惯性,而一旦家长对此产生自觉,还是很容易克服和改掉这种强迫孩子打招呼的行为的。
我还听一个朋友讲过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他在英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也认识一些台湾来的朋友。他很好客,家里总是人来人往的,有大陆的同学,也有台湾的同事等等。有一天,他的儿子对他说,有个细节,可以看出初次来家里拜访的,是台湾人还是大陆人。小伙子说,因为每次家里来客人,爸爸妈妈都会把他们叫出来和客人见面认识一下。互相打招呼之后,如果对方是看着他的眼睛,直接问他“你今年多大?叫什么名字?上几年级了?”那么,来人很可能就是台湾人。如果客人是面朝着他的父母,看着他父母的脸问“你儿子多大,叫什么名字?上几年级了?”那这个客人一般就是大陆来的朋友了。
小伙子很善于观察,莫说他是十几岁的未成年,就是像我这样的成年人,和父母出现在社交场合的时候,还有很多阿姨叔叔冲着我爸妈问我的情况。我很想自己来说,但是他们只愿意听我爸妈讲。他们其实也不是无礼,我觉得,他们只是一个习惯,认为谈话要针对家里的长辈,尤其是初次见面,那是只能和“领队”交谈才是适宜而有尊严的。
但是我当了妈妈以后,却不想这样来对待我的女儿。倒不是看了一些理论,更多的是从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来来的。有一些陌生人我是不喜欢的,尤其他们只是我父母的朋友和同事,和我没有丝毫关系,作为一个孩子,我有权利选择理你或者不理你。当然这个观点我父母是不认同的,他们会认为打个招呼客套一些也没有关系。作为成年人可以这样控制自己的社交行为,但是作为孩子,没必要在成长的早期就代替她做决定怎么对待另一个人。
所以每次碰到熟人,我总是自顾自己地打招呼。如果是比较正式的场合或者熟悉的朋友,我会向女儿介绍说这是谁谁谁,而且给她充分的时间来考虑是要用什么态度来对待这个新人。如果是普通街坊相遇,我问个好就过去了,不会为了展示自己有个懂礼貌的孩子来要求她为我的“面子”做什么工作。
可是我是个热情的女人,常常大老远地和别人打招呼“很久不见啊?”“还好吗?”“最近忙啥啊,很想念你啊。”后来我发现,有时候我还没有开口,小朋友就在旁边挥起了手“好久不见啊?你更漂亮了。”然后就咯咯地笑。所以我才会被很多人问到,打招呼这件事情上怎么教育小孩的呢?我家孩子就是不愿意开口的啊?我能说是因为我比较“花痴”喜欢一惊一乍吗?
但是也有困扰的时候。如果这个人不是她喜欢的,尤其一些上了年纪比较嘴碎的表情也不真实的老人,小悠会完全无视,甚至紧皱双眉。老太太们就会转头问我“她怎么不高兴啊?”我只好说“她没有不高兴,她只是现在没有笑。”
其实打招呼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但是能从中看到我们的文化习惯,并不是很重视个人的感受。一个人不能总是开心,也没有必要对每个人露齿而笑。出于礼貌的热情,我们会接受并认可,出于个人感受而想选择沉默的时候,也应该得到尊重。尤其对小孩子来说,他们的自控能力根本就没有发育完全,怎么能要求一个孩子对每个见到的人都热情洋溢呢?
尤其,如果我们强迫孩子和每个见到的人打招呼,并鼓励她们去和他们每一个交朋友,就不仅仅是礼貌的问题,反而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价值混乱。“朋友”不是随便都可以做的,这需要一个观察、相处和选择的过程。如果没有让孩子亲自体验这个过程而总是鼓励她对每个人都友好的话,其实是在鼓励她用讨好的方式来获得别人的认同。
昨天在从内蒙古回京的路上,同一个隔间有个比小悠小1岁的小男孩。我默默目睹了全部社交的过程。小男孩很喜欢和小悠玩,小悠也还愿意和他玩,但始终觉得他有点烦人。后来小男孩儿要动手打小悠,并说“如果你不和我做朋友,我就打你。”然后我闺女就说出了一番让为娘我想要从火车上跳下去的话。她说得很清楚:
“你不能用做朋友来威胁我。因为我不了解你,也没有特别喜欢你,不想和你做朋友。如果我答应你做你的朋友,但是我的内心却不是这样想的,那我就是欺骗你。你如果要动手打我,我就抓住你的手,但是我不会打你,我只是制止你,我和你讲道理,因为我比你大。”
这就是成长,不着急,慢慢来,会有更多机会让娘亲们激动地想要跳火车的。
前一篇:夏天的诗歌
后一篇:关于幼升小的这些事再巴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