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亲子阅读文学育儿 |
分类: 孕育心得 |
昨晚跟悠爸说起小悠对《海的女儿》的引申。悠爸那双小眼睛甚是空洞,沉默半晌,说:没听过哎。这下轮到我的眼睛空洞了,这么伟大的故事,居然不知道?我只好给亲爱的老公又讲了一遍。悠爸听完,说:嗯,这个故事,嗯,很复杂,如果是我,要讲这么复杂的故事,肯定把握不好。对悠爸这么低调的人来说,这就是对我的极大夸赞了。
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我爸爸送给我一套14本的安徒生童话,是很好的译本,字间距很疏朗,书的设计也很清雅。但是因为没有指导,好多故事我都看不懂。到大学的时候,重新把安徒生童话看了一遍,才发现很多童年没能体会到的玄机。安徒生童话有深重的死亡的主题,还包括选择、付出和失去。就像《海的女儿》,获得双腿就要失去歌喉,美人鱼姐姐们要获得那把拯救妹妹的尖刀,就要失去头发。很多故事悲伤意味很浓,文学的悲剧力量,对孩子是很好的熏陶。
在小悠两岁多时,我讲过《海的女儿》给她听,她听了一会就不要听了。她对于悲伤,还很抗拒。但是昨天,小悠听的非常认真,听完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像安徒生童话这样伟大的作品,给予孩子在情感和情绪上的熏陶,不能替代。
而文学的魅力,我感觉,小悠开始靠近了。从故事开始,走向真正的文学,这是我在亲子阅读上的一个比较潜在的想法,所以,现阶段,我计划把像安徒生、王尔德这样的童话大师,甚至包括鲁迅(鲁迅的《故事新编》里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笔下的童话,都先看了,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给小悠讲下。
如果现在直接给她念原文,很多词汇她还听不懂,而且太冗长的话,她就失去兴趣了。这个我试过,直接念还不到时候。大概要到6岁以后吧,我想,就可以给她直接念大师们的原创童话了,而现在,因为找不到改写地很好的版本,就只有自己亲自来做。
这么做有一段时间了,我觉得效果很好,很长很复杂的故事,我用嘴巴讲出来,比直接拿原创念出来,更吸引小悠的注意力。因为我了解她,所以我会有所侧重,而且是用我的语言,小悠更容易理解,同时加进了我的一些理解,讲出来,比念出来更有亲和力了。
总结一下。在孩子3岁以后,可以接触一些长故事了,情节和情感都开始复杂起来的故事。比如《快乐王子》《拇指姑娘》《丑小鸭》《海的女儿》,涉及到更多的价值观和生活。
但是要用什么方式给孩子讲呢?有些改写的版本,把文学变成了《故事会》那样水平,故事倒是有趣,但是失去了对于心灵的影响。而如果直接念原创,孩子又听不下去。我建议有时间和精力的妈妈,可以自己先把这些原创故事的好的翻译版本看一遍,当成文学作品来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和姿态给孩子讲,效果最好。
可以讲很多遍,孩子也会提问,一起讨论。一遍一遍的讲述和讨论中,这个故事就丰富起来。而因为都是伟大的作品,承载了很多人生的话题,所以这些讨论,也让父母的人生体验在孩子面前得到充分的表达,等到孩子6岁左右,直接去看原创。基本上,就从故事,开始走向真正的文学了。
所以除了和孩子一起读绘本,父母用自己的语言来讲一些伟大的故事,也是亲子阅读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些伟大的故事,其实不拘泥于童话,比如《悲惨世界》《红楼梦》《哈利波特》这些超级大部头的中外优秀作品,也可以一点点消化后,一点点讲给孩子,看和讲的过程,对于父母自己来说,也是很了不起的一次学习。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就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取一些故事,哪怕每周讲一个,坚持下来,也会有效果。
不过有一点要明确,这么做,绝对不是为了培养小说家或者文学家,这些功利的目的,一旦掺杂其中,讲故事的感觉就会变味。这些阅读和讲述,都是为了孩子的心灵成长,包括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对人生体验的深度。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要把诗歌赶走,就是因为文学对于心灵的熏陶和净化,太强大了。而我们天天月月,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更高尚的道德,更健康的人格,更宽阔的胸怀,更完善的品性,那就不要忘记文学。从故事开始,走向文学,这是亲子阅读应该有的潜意识。文学就在那里,对人生,不离不弃。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