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交敏感期:貌似欺负和被欺负

(2009-07-06 10:09:59)
标签:

育儿

社交能力

冲突

分类: 孕育心得

小悠同学最近频繁被人抚摸、拥抱、拍打、推搡、呵斥,而小悠同学自己,也频繁地抚摸、拥抱、拍打、推搡、叽哼(还不会和呵斥)别人。因为,小悠同学,据我观察,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敏感期来临了:社交敏感期。

 

悠一直和三个小姑娘玩得多,小雅、然然和张景成,她们都比悠大1岁左右,因为三个孩子的妈妈都是全职妈妈,彼此教育理念也一致,所以四个孩子一起玩,四个妈妈就可以轻松聊天。一开始,悠属于游离状态,三个姐姐玩,她在旁边看,偶尔凑一凑,很快又自己玩。

 

直到有一天,在小区的游戏区,三个姐姐,临时还有两个同龄小男孩加入,和悠一起,还有妈妈们,玩起了幼儿园里的游戏:拉着圈圈走走。大家手拉手,成一个圆圈,边走边唱:拉着圈圈走走,拉着圈圈走走,走走走走……看谁先(做一个动作)。有时候是摸头,有时候是蹲下、爬一爬、唱个歌、吼一声之类的。

 

悠沉醉的程度,让我吃惊。而她在游戏中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也让我吃惊。那天晚上在家,悠组织起全家人玩了很长时间拉着圈圈走走,直到外婆转晕为止……有几次,她走到别人面前说:玩拉着圈圈走走吧——虽然百分之九十,要求都遭到拒绝。还有我帮忙张罗过几次,但不是每个孩子都那么热衷,悠玩得并不尽兴。

 

然而这样的经历,也许给了她群体游戏的经验。她开始频繁出击了。从此以后,悠开始主动地接近大孩子群体,并努力想成为其中一员。

 

有个四岁半的女孩,有几天总是碰到,在并排的滑梯上和悠爬上爬下,两人还互相摸摸手,抓抓背。女孩子因为爸爸带着,爸爸一言不发,所以两个人的肢体动作比较多。我在一边看着,也很珍惜这样的机会(一般大孩子的家长怕对小宝宝不利,总是让大孩子离开)。两人玩得很好。

 

大概半个小时之后,来了个5岁的女孩,和四岁半的女孩认识。两人开始疯玩。悠自然也凑得近。四岁半的女孩说话了:我不跟你玩了,我要跟她玩。指着她的新伙伴。两个人把鞋脱下来,放在滑梯下面。悠观察了一会儿,把自己的鞋也提过来,想放到两双鞋中间。

 

四岁半的女孩不愿意,大声呵斥悠悠:不准你放。你拿走。悠抬头看了看她,挪了几步,把鞋放到两双鞋的旁边。四岁半的女孩还是不同意,并且开始用手来推悠,意思是:你必须走。悠后退了几步,看着她,想想了,拿着鞋走了。走了一圈,可能还是想把鞋和姐姐们放到一起,对我说:妈妈放吧。

 

我一直在旁边等待,这时蹲下来,搂着悠,对她说:姐姐不愿意你放在那儿,那咱们就换个地方放吧。悠欣然同意。

 

后来和这个女孩儿又玩过几次,依然是来了同龄的朋友,就不和悠玩,要赶她走。悠保持了她的态度,不吵不闹,你赶我就离开你,你不吱声我又来玩。我默许和欣赏这样的态度,只要悠不哭不向我寻求帮助,我就在一旁等待,严格管住自己的嘴巴——这是有难度的,我常常想要冲上去和女孩儿说:妹妹喜欢你,你就和她玩一会儿吧。当然,我把自己的嘴巴始终管得还不错。不过如果有悠外婆在,我的任务就艰巨一点,我妈常常有做大侠的冲动,呵呵。

 

有一次,转筒里坐了两个女孩,一个5岁,一个3岁,她们在聊天。悠爬过去,坐在旁边。5岁的女孩显然认为这个小宝是个灯泡,对悠说:你能出去吗?悠看着她,不吱声。女孩儿控制力不错,又说:请你出去好吗?我们不想和你玩。悠依然看着她,突然笑了,笑魇如花,另一个女孩说:就让她玩吧,让她玩吧。

 

悠却不知好歹,开始往姐姐们身上爬,还捏捏胳膊捏捏腿,笑得很开心。大女孩不愿意了,拉着小女孩说:咱们走吧,真讨厌。因为圆筒里很小,她们爬出去的时候,踩到了悠的手。我透过圆筒上的瞭望洞一直在密切关注。我看见悠独自坐在空空的圆筒里,很失落,看看自己的手,捏捏,嘴巴一瘪,带着哭腔喊:妈妈,妈妈。

 

到了本大侠该出手的时候了。

 

我抱过悠,看了看小手,踩得不厉害,有点红而已。亲了亲,安慰了两句。悠看着我,渐渐平静下来。还要去看那个圆筒,说:两个小姐姐走了。这时候,我觉得应该表明一下妈妈的立场,我说:那两个姐姐跟你不熟,不愿意跟你玩。不要紧,我们可以找愿意跟你玩的小朋友玩呀。——这绕口令一样的一长串,不知道悠听懂没有。

 

大孩子常常都是排斥小孩子的,每次这种情况,如果悠有难过的表现,我都会说:小朋友不愿意跟你玩,咱们就找愿意跟你玩的玩吧。我不知道这样说有什么理论根据(看书落下的毛病,凡是都要找根据),我只是希望悠把这样的事情看淡。我记得我幼儿园时候,女孩子们成天跟你香了不跟他香了,有很多小朋友因此真的伤心得不得了,哇哇大哭(我也曾独自伤感呀)。但愿到时候悠可以坦然面对这些分分合合。

 

就在昨天,悠使劲凑到两个看上去6、7岁的孩子跟前。他们正在玩拼图。悠看了一会儿,伸手拿起拼图递给男孩儿,说:还有一块,还有一块。男孩子不甚其烦,对女孩子说:你现在的任务,就是把她打发走。女孩子还很喜欢悠,只是笑,还摸摸悠的小脸,揉揉脑袋。男孩子说:你还跟她好上了?赶快把她打发走。打发走。当时悠爸也在,看我没吱声,他也没吱声,只悄悄跟我说:你这么做会让她成厚脸皮的。

 

回家后我跟我妈说这事,我妈跳起来了:打发走?居然说打发走?这些孩子!我妈的气性还蛮大。

 

想当年,没当妈的时候,就算看到路边有小朋友“欺负”小朋友,我都要上去教训那些孩子一通。我之所以会反应过激,从书上看来是这么解释的:

 

“我们从小到大都被灌输了这样的理念:冲突是坏事情。我们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疆界,一旦起冲突,就意味着关系破裂,所以我们一向避免冲突,压制冲突。因此我们也难以接受孩子之间发生冲突,难以克制自己一个箭步上前,替孩子解决矛盾的冲动。”(小巫:《接纳孩子》,124页)

 

殊不知,冲突,是儿童社交能力发展的助手。我太喜欢小巫了,就因为在她的书里,总是能找到我想要的一些理论根据,呵呵,如此我心踏实好多:

 

“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往往误解了孩子的世界。儿童的社交能力并非意味着他必须彬彬有礼、见谁叫谁、谦让合作、没有冲突,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我们教给他,他就会了,一劳永逸了。儿童的社交能力是在不断的体验和练习中逐渐开发的。无论成人还是儿童,社交能力的基本功就是认可他人存在、体会他人情绪、接纳他人行为,这些都需要我们积累大量的经验才能练就。”(124页)

 

当然,要让孩子能够很好地在冲突中成长,还需要很多更基本的因素,比如安全感,一个安全感建立顺利的孩子,应对冲突的能力,应该更强吧。比如心理疆界,如果比较混乱的话,冲突带来的伤害就会大得多。可见一个人的成长,一环扣一环;哪一环掉链子,在其他环节就会显现出来。难怪哪个专家说过:孩子无小事。育儿,是个系统工程。

 

另外,对于“认可他人存在、体验他人情绪、接纳他人行为”,作为妈妈,脸红,还实践地很不够。悠妈成长中的这一环,估计也掉了不少链儿。共勉一下。悠爸一定特别赞同我对这句话的无限靠拢。哈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小辫儿
后一篇:被小朋友咬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