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励志教育隐形的翅膀来吧孩子池莉育儿 |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据说是今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看完池莉《来吧,孩子》,我立刻想到这道题。很奇怪,看完全书,感到的不是对作家妈妈的钦佩和敬意——池莉无疑是特别优秀的母亲,然而我依然觉得,她的付出很正常——我完全地,深深地,被小亦池感动着,震撼着,甚至,有些肃然起敬。不是因为她最终考取了伦敦大学这个结果,而在于她从12岁就表现出的果断、忍耐、坚毅和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的决心和行动。
这是个漫长的过程。经历过大大小小考试的我,很明白这其中的辛苦,以及所要付出多大的毅力和汗水。我立刻问我自己,我做得到吗?我做不到。所以我更加佩服这个小姑娘。她内心的力量,给了她一双隐形的翅膀。呵呵,而这力量的来源,却是因为她的母亲。
在买这本书之前,我看过一些评论。几乎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意见。一种是极好,对池莉的教养方式、辛劳程度以及优美深情的文笔,都做了十二分的肯定。一种则很不堪,认为是自我陶醉,是自恋。因为比较喜欢池莉的作品,我买了这本书。
一开始读,这本书的确有些让人感到不舒服。尤其是写到亦池被附近的幼儿园拒绝了。池莉这样写:“如果日后得到这个名额,小亦池更要珍惜,一定要成为这个幼儿园最好的小朋友,要让这个幼儿园因为曾经拒绝你而感到后悔和惭愧。”我看得有点难受。才不到三岁的孩子,就要如此明确地承担因为妈妈的自尊心而带来的压力。
看得出池莉成名之前,早年的生活比较艰苦,因此她的文字里总是透着一种不平之气。这个社会越是不接纳她和她的亦池,她越要做得好。池莉的这种态度无可厚非,但加诸于小小的亦池,她因此而表现出来的优秀和隐忍,让人心疼。
好在很快这种阴郁之气就消失了。呵呵,也许因为池莉很快熬成了著名作家。而我更倾向于理解为,伴随亦池的长大,池莉这个妈妈也渐渐成熟了。
后面的大部分章节,都在写小亦池如何在庞大的考试体制中,摸爬滚打,后来实在难以忍受,选择了英国的中学。最后考上了伦敦大学。看书评的时候,大部分的不满也在这里。说池莉因为是著名作家,拥有足够的社会资源为女儿找到这样一条路。而更普通的家长呢?所以这本书,对绝大部分的家长而言,根本没有借鉴意义。
这样的评论说得头头是道。但是我看这本书的感觉是:写到后来,不是妈妈在教导孩子怎样怎样,而是孩子在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努力去实现它的时候,妈妈陪伴她,鼓励她,甚至被她影响被她改变。因为池莉早年的悉心教养,小亦池成长为内心力量无比强大的孩子,她是选择的主体,也是实践的主体。
试想,有多少家长是直接通过中介把孩子送进了国外的大学。而亦池连最初给中学校长写的申请信,妈妈都是不能全部看懂的,还要她写完之后翻译大概意思给妈妈听。还有后来的一系列过程,就像她自己说的:如果我考不上,就是让我去我也不敢去。
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环境,不是只要爱和自由,孩子就可以像亦池那么优秀。内心力量的强大,不是仅仅用来考取国外的大学的,就算不能有条件送孩子去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要在国内的高考体制中拼杀,强大的内心,也是必不可少的。就算杀不出高考体制,强大的内心,对孩子的一生,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受到的震撼就在此。爱和自由,是我作为母亲的基本原则。然而让我吃惊和欣喜的是,爱和自由,真的可以给孩子如此强大的内心力量吗?能支持她去克服重重的困难,为自己的梦想义无反顾吗?能支撑她在这充满变数和不稳定的现实世界中,时时感到“上帝之眼”的关照吗?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快乐,能在痛苦面前也永远淡定吗?能执著地追求真正的幸福,而失败了碰壁了也心存感激吗?能在混乱中发现美吗?能在平庸中看到可贵吗?
我不能带给孩子著名作家的生活环境,但我可以成为池莉那样用心的妈妈。就算我的孩子一生颠沛流离,她也会因为有真爱的陪伴,而在颠沛的路上发现乐趣,在流离的生活中找到真理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