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早识字,就像用叉子喝粥

(2009-06-04 15:34:49)
标签:

识字

建构型认知

阐释型认知

叉子

文化符号

分类: 孕育心得

关于学前识字的讨论,我看了诸多文章,发现有个问题一直纠缠不清。不赞成识字的专家认为,强迫学龄前的孩子识字,会影响和损害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自然认知,从而影响到7岁以前孩子的自我建构。常常,专家这么一说,就有“乐识派”(不好意思,我自己取的,代表认为快乐识字也没什么不妥的一派观点)说;如果孩子觉得识字很开心,很高兴,没有感受到压力,又何乐而不为呢?

 

我个人认为,“乐识派”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还是因为没有搞清楚孩子认知的特点,同时也没有意识到,文字,这个又有形又有意又有声的东东,在成人的眼中,和在学龄前孩子的眼中,其实是不一样的东西。文字之于成人,就是文字符号;而之余学龄前的孩子,其实是和汽车、大树、河马、电脑一样,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刚刚看了孙瑞雪老师的文章,我觉得她说得特别清楚。学龄前孩子对文字的兴趣,就和对物质世界的任何一种事物的兴趣是一样的。他们对文字的认知,就好像你抱着孩子去动物园,她会指着大象问你:这是什么?她也会指着动物园草坪上的牌子问你:这是什么?如果你告诉她,牌子上写着:请勿踩踏。下次你再抱孩子去动物园时,孩子指着草坪告诉你:请勿踩踏。这是我女儿的一个例子,她才1岁9个月,她对动物园草坪上的牌子和对动物一样有浓厚的兴趣。都是对物质世界的兴趣。牌子上的字对她来说,有趣程度不亚于大象。

 

但是识字就是另一回事。把字作为可以产生意义的一种符号来进行学习,这种能力是阐释型的,而非幼儿的建构型认知。很多家长说,我的孩子认识了好多好多字呢,说明建构型认知也能学习文化符号呀。其实问题大概就出在这里吧。非要用违反自然规律的方式来学习,非要用认识物质世界的方式来学习文化符号——文字,对孩子的自我建构的完成,一定是有影响的。

 

容我想入非非一下,这是否也会影响孩子今后阐释能力的获得呢?因为在她很小的时候,就习惯了用建构型认知来解决所有问题。再说得白一点,就是孩子习惯了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当需要她去理解和阐释的时候,就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我记得小巫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过早识字的孩子,成年后得抑郁症的几率比较大。我想,大概和阐释型认知的损害有关。阐释型应该是比建构型认知更高级的人类认知模式,当进入成年,遇到相当复杂的生存坏境时,尤其是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充斥着各种文化符号,如果阐释性认知能力缺乏,自然会迷失方向。对复杂的环境缺乏理解力的人,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怎么会这样呢?明明是这样的,怎么就变成那样了呢?

 

好多从学校刚刚步入社会的人一般都会经历有这种疑问的阶段,以前说是因为学校教育比较僵化。其实从深里讲,就是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注重建构型认知,记住了知识,学到了技能,却对这个世界本身、对真理和真相缺乏了解,也懒得思考。

 

说得好像太远了,总结一下,让幼儿过早识字,就好像非要用叉子喝粥一样,也能吃到些许到嘴巴里,但是当她找到勺子可以喝粥的时候,却已经习惯了叉子喝粥。很明显,粥自然喝得少,赢在终点,又谈何容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