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Web2.0等概念层出不穷的今天,阅读这样一本书显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通过对是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学、电影等艺术领域进行潜心的研究,试图揭示全球化进程与各国文化多样性之间的潜在联系,并给出了很好的启示。
全书观点的基调,是给全球化作辩护。面临当下很多指责全球化抹杀文化多样性的反对声音,作者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解释,进而论证全球化其实不但没有抹杀,反而更加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这里有一个关键的争议点就在于对“多样性”这个概念的定义上。反对者们往往着眼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差异化,是集体主义的视角;而本书的作者则是从文化消费者个体的需求和选择出发,是个人主义的视角。作者试图证明,只有当全球化使国家、社会之间形成集体规模的同质化,作为消费者的个体才可能获得尽可能多的消费选择,实现个性化的异质消费。这里的终极差别,就在于这种基于个体的差异化才是文化多样性的本质,而集体之间的差异化则仅仅是一种辅助性、工具性的存在。
这本书虽然是从文化艺术的领域入手,但其中渗透的经济学思想却是值得广泛的借鉴。尤其是作者对个体消费差异化、个体选择多样性的重视,本质上与今天随处可见的Web2.0精神是暗合的。
以下介绍摘自豆瓣(http://www.douban.com/subject/1958122/):
《创造性破坏》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泰勒·考恩的力作,针对经济与艺术的关系作出了精彩绝伦的分析。本书的核心问题是:全球化和跨地区贸易增强还是减弱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供求关系这一经济力量究竟对创造性的追求是利是弊?
作者豪不讳言全球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力,但同时以“创造性破坏”来鼓励人们对全球化下的世界文化发展持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通过严谨的论证和丰富的实例,作者指出: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不是一种现象,而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常态。作为一种充满活力但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制度构架,全球化为多种艺术观念并存提供了动力,催生了大量令人满意的现代作品,创造出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文化繁荣的时代。
泰勒·考恩(Tyler Cowen),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兼任詹姆斯·布坎南政治经济中心(James M. Buchanan Center for Political Economy)主任、美国亚洲文化学院(US Asian Cultural Academy)文化史学教授,主要从事商业和创造性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特别注重在全球化及跨国贸易的背景下对艺术政策进行考察。主要著作有Markets and Culture Voices,What Price Fame?,Economic Welfare和In Praise of Commercial Culture等。
LEEFORCE Books
后一篇:从商品招回制度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