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
佛言末法眾生,德薄垢重,嫉妒彌深,邪見熾盛,於此時中,如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圓成法相,了無所得,念念常行慈悲喜捨,謙下柔和,究竟成就無上菩提。或有人不知如來正法,常住不滅,聞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人能成就無相心,行無相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必心生驚怖,狐疑不信。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是經義者,即無著無相行也,云不可思議者,讚歎無著無相行,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須菩提問佛,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依何法而住?如何降伏其心?佛言當發度脫一切眾生心,度脫一切眾生,盡得成佛已,不得見有一眾生是我滅度者,何以故?為除能所心,除有眾生心,亦除我見心也。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菩薩若見有眾生可度者,即是我相;有能度眾生心,即是人相;謂涅槃可求,即是眾生相;見有涅槃可證,即是壽者相。有此四相,即非菩薩也。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有法者,我人等四法是也。不除四法,終不得菩提。若言我發菩提心者,亦是人我等法,人我等法,是煩惱根本。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
佛告須菩提:我於師處,不除四相,得授記不?須菩提深解無相之理,故言不也,善契佛意,故佛言:如是如是。言是,即印可之辭也。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佛言實無我人眾生壽者,始得受菩提記,我若有發菩提心,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以實無所得,然燈佛始與我授記。此一段文,總成須菩提無我義。佛言諸法如義者,諸法即是色聲香味觸法,於此六塵中,善能分別,而本體湛然,不染不著,曾無變異,如空不動,圓通瑩澈歷劫常存,是名諸法如義。菩薩瓔珞經云:毀譽不動,是如來行。入佛境界經云:諸欲不染故,敬禮無所觀。
佛言末法眾生,德薄垢重,嫉妒彌深,邪見熾盛,於此時中,如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圓成法相,了無所得,念念常行慈悲喜捨,謙下柔和,究竟成就無上菩提。或有人不知如來正法,常住不滅,聞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人能成就無相心,行無相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必心生驚怖,狐疑不信。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是經義者,即無著無相行也,云不可思議者,讚歎無著無相行,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須菩提問佛,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依何法而住?如何降伏其心?佛言當發度脫一切眾生心,度脫一切眾生,盡得成佛已,不得見有一眾生是我滅度者,何以故?為除能所心,除有眾生心,亦除我見心也。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菩薩若見有眾生可度者,即是我相;有能度眾生心,即是人相;謂涅槃可求,即是眾生相;見有涅槃可證,即是壽者相。有此四相,即非菩薩也。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有法者,我人等四法是也。不除四法,終不得菩提。若言我發菩提心者,亦是人我等法,人我等法,是煩惱根本。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
佛告須菩提:我於師處,不除四相,得授記不?須菩提深解無相之理,故言不也,善契佛意,故佛言:如是如是。言是,即印可之辭也。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佛言實無我人眾生壽者,始得受菩提記,我若有發菩提心,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以實無所得,然燈佛始與我授記。此一段文,總成須菩提無我義。佛言諸法如義者,諸法即是色聲香味觸法,於此六塵中,善能分別,而本體湛然,不染不著,曾無變異,如空不動,圓通瑩澈歷劫常存,是名諸法如義。菩薩瓔珞經云:毀譽不動,是如來行。入佛境界經云:諸欲不染故,敬禮無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