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四中数学教研组长谷丹
(2014-10-13 08:58:44)分类: 数学 |
谷丹老师,1982年从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1986年调入北京四中,至今已有22个年头。1998年开始担任四中数学教研组长。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数学学科教学带头人,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
进入四中后,谷丹明显地感受到从四中老师身上体现出来的身为教师的神圣。因为他们从不把自己当作教书匠看,在他们眼里永远是“学生比天大”。为了对学生负责,他们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学生身上,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感染了谷丹。
谷丹所在的数学教研组更是个有着优良传统的优秀集体,早期前辈马文元先生以讲授大代数闻名学界,他在没有合适的翻译版本作教材的情况下,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参以大英百科,教出来的学生不仅能进入名牌大学,而且在大学里还能拔尖,是当时京城里名气最大的老师。在其之后的王景鹤、管恕、周成杰、周长生等诸位先生,也都是如此,他们潜心研究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的内在规律,学术造诣深厚,堪称数学教育领域里屈指可数的名师。时至今日,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把他们的数学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传承下来并将其发扬光大,新人不断涌现。
数学教研组的老教师,历来都把培养青年教师当作自己应尽的义务。得到田佣、赵康、史连生、傅以伟、刘坤、常相舜等老教师的悉心指导,谷丹很快就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不仅被评为特级教师,并继傅以伟、史连生两位老师之后,担任了教研组组长。
精心营造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提倡老师之间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学观念与教学经验共享,是数学教研组的传统。担任组长工作之后,谷丹深知这一传统的可贵,努力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使其得到发展。正是这种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促使教师们自觉地从满足学生的需要与提高教育效率的角度出发,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绩。
在教研组里,老师们通过深入细致的集体备课,以及随时随地都会进行的对上课情况的交流与分析,相互间的研究与探讨,使得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升。而为了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组里的老师都有在经过短时间备课后,随时去上任何年级任何一堂课的能力。这样,遇到教师因病因事无法上课时,就会有其他教师为他代课,充分显示了教师的素质水平和相互间的合作,保证了教学的连续性,避免了可能会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在要求基本体现教学核心观念的前提下,谷丹非常尊重教师的个性,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工作,提倡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形成发挥自己的优势的教学风格。教研组经常进行的集体听课、定期或不定期的个人听课、评课活动,着重考察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是不是得以体现以及达到的效果。并通过这些活动,使得教师们能够各显其能,各展其才,而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值得肯定、推广的先进经验也就成为了全组财富。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谷丹逐步认识到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自我优化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自身更要不断地深化对数学观念的认识,不断提高对学习规律的认识。在教“是什么”和“为什么”中,重点放在教给学生“为什么”上,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来解答这个“为什么”,而不仅仅教给学生“是什么”。因为在数学中,应该记住的不是公式而是思维的过程。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会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本身的力量和美丽”,教师才真正把自己“对数学的爱表达出来”。谷丹认为只有“这样一种表达,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她特别强调学生应该有扎实和诚实的学习态度,对所学的知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并能够进而将其体系化,在更高的层次上全面认知。扎实和诚实的学习态度还体现在,要让学生有可能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精力和将来的发展需求,自我安排、自我控制学习的进度、广度与深度。老师不应强求学生一样,学生也不要盲目追求最好。
谷丹尤其注重倡导学生间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求他们在交流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分享信息资源,与他人互动互助。鼓励学生尊重彼此的个性,尊重各自对自我生活方式的选择。
在学校里,谷丹除了担任数学教研组组长、四中教学研究室成员外,还承担了部分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为了能够指导学生了解、掌握一些认知心理学的知识,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点,树立实事求是的学习自信心。谷丹有重点地给学生们介绍了一些心理学的观点与方法,指导学生使用一些可操作的心理训练办法,改善并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在利用一些行为训练的办法,切实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逐渐优化自己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
数学以其哲理性吸引着谷丹,尤其是在回想起刚进校的那几年,谷丹总要说她赶上了一个好时候,她说那时学校里年轻教师不多,老教师都很关心她,给她安排的课时不多,只教一个班,讲课进度排在其他教师后面,基本是先听老教师讲一节,再给学生讲一节。就这样跟着走,不知不觉间,老教师的东西变为她自己的了,学生也都认为讲得不错,更因为她的年轻,在课余时间和学生们难分彼此,关系十分密切。就这样没有觉得太难,轻松地走过了最初的那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