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平
(2010-11-05 00:26:0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数学 |
朱熹平,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聘任岗位:基础数学。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山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院长,兼任广东省数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顾问,《数学物理学报》、《偏微分方程杂志》、《数学研究》编委。朱熹平于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于1997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列入1999年度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并于2001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4年获得全球华人数学家大会颁发的晨兴数学银奖。
朱熹平教授在偏微分方程及微分几何两个领域里造诣高深。早年他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夏畦教授进行偏微分方程的研究,后应邀到法国巴黎第九大学的著名数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Fields奖得主P. L.
Lions教授处合作访问一年。这些使得他在偏微分方程的紧性结构及多解性方面取得了若干国际领先的工作。俄罗斯著名数学家Steklov数学研究所的 Pohozaev在1997年出版的专著《Entire
Solutions of Semi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
Birkhauser出版社)中用了整整两节共23页介绍朱熹平的一个定理及其应用。近年来他的研究兴趣转向微分几何领域,先后解决了Grayson猜测以及
Gage公开问题,并且在 Ricci
flow理论取得了重要创新。最近,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Fields奖得主、美国哈佛大学的丘成桐教授正在编辑有关Ricci flow领域的精选文集,他将朱熹平与陈兵龙于2000年发表在国际顶级数学刊物《Inventiones
Mathematicae》上的一篇论文收集其中,并来信邀请朱熹平为该文集写一篇有关完备非紧流形Kahler-Ricci
flow方面的综述文章。由于朱熹平在曲率流方面作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工作,美国CRC/Chapman
& Hall出版社主动邀请他和曹启升撰写的专著《The Curve Shortening
Problem》已于2001年正式出版。接着在2002年美国数学会与国际出版社(AMS/IP)联合出版了朱熹平题为《Lectures
On Mean Curvature
Flows》的另一本专著。 他较长期进行国际前沿的核心数学中几何分析领域的研究。特别地,他较专注在几何热流的研究当中,在实Ricci流和复Kähler-Ricci流均作出了若干重要贡献。朱熹平的工作特色在于利用几何热流作为工具解决微分几何和复几何当中的公开问题和猜测,他对于描述高维单值化问题的Greene-伍鸿熙-丘成桐猜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并且彻底地解决了关于复流形上全纯函数维数估计的著名丘成桐猜测。近来,他对低维流形的几何化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6月3日,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在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研究中心宣布:在美、俄等国科学家的工作基础上,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已经彻底证明国际数学界关注了上百年的重大难题——庞加莱猜想。 中山大学数学系教授。对攻克国际数学界关注上百年的重大难题———庞加莱猜想作出贡献。 这一成就比哥德巴赫猜想更有助于人类研究三维空间,对物理学和工程学将产生深远影响。朱熹平第一次成功处理了庞加莱猜想中的难题“奇异点”,并与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一起在美国出版的《亚洲数学期刊》2006年6月号上发表了300多页的论文,给出了庞加莱猜想的证明。 国际数学界关注了上百年的重大难题——庞加莱猜想,终于被科学家完全破解。 昨天,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在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研究中心宣布:在美、俄等国科学家的工作基础上,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已经彻底证明庞加莱猜想。 “这就像盖大楼,前人打好了基础,但最后一步——也就是‘封顶’工作是由中国人来完成的。”丘成桐说:“这是一项大成就,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
“这是第一次在国际数学期刊上给出了猜想的完整证明,成果极其突出。”数学家杨乐说。在美国出版的《亚洲数学期刊》6月号以专刊的方式,刊载了长达300多页、题为《庞加莱猜想暨几何化猜想的完全证明:汉密尔顿·佩雷尔曼理论的应用》的长篇论文。 100多年来,无数的数学家关注并致力于证实庞加莱猜想。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数学家瑟斯顿教授因为得出了对庞加莱几何结构猜想的部分证明结果而获得菲尔兹奖。之后,美国数学家汉密尔顿在这个猜想的证明上也取得了重要进展。2003年,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更是提出了解决这一猜想的要领。 运用汉密尔顿·佩雷尔曼的理论,朱熹平和曹怀东第一次成功处理了猜想中“奇异点”的难题,发表了300多页的论文,给出了庞加莱猜想的完全证明。从去年9月底至今年3月,朱熹平和曹怀东应邀前往哈佛大学,以每星期3小时的时间——连续20多个星期、共约70个小时——向包括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在内的5位数学家进行讲解,回答了专家们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丘成桐指出,这一证明意义重大,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研究三维空间,对物理学和工程学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去年9月到今年3月,朱熹平在哈佛呆了半年,对包括3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美国数学界同行就庞加莱猜想的证明作了讲解,每星期两次,每次一个半小时,共讲了半年的时间。在美国出版的《亚洲数学期刊》6月号以专刊的方式,刊载了长达300多页、题为《庞加莱猜想暨几何化猜想的完全证明:汉密尔顿-佩雷尔曼理论的应用》的论文。丘成桐认为,“这是一项重大成就,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著名数学家杨乐说:“这是第一次在国际数学期刊上给出了猜想的完整证明。”
朱熹平说,科学研究都是以团队合作的形式来进行的,过分宣传小单位或个人的贡献,是不客观的。其实国际上很多团队都在做这个事情,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个猜想的完成,是国际数学界的同行们你一步我一步,共同做出来的。另外,学术上的成果,论文发表还只是一个开始,要接受学术界的检验,要接受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在证明庞加莱猜想的过程中,中国科学家究竟作出了多大的贡献?杨乐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如果按百分之百划分,那么美国数学家汉密尔顿的贡献在50%以上,提出解决这一猜想要领的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的贡献在25%左右。中国科学家的贡献,包括丘成桐、朱熹平、曹怀东等,在30%左右。 朱熹平扎根数学王国20多年,获奖无数的他依然努力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并且始终坚持为本科生上课。他给学生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睿智、执著、平和。如今,除了朱熹平本人在数学研究领域取得瞩目成就外,他指导的学生也逐渐在数学界初露锋芒。2000年,朱熹平一位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入选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朱熹平的本科和硕士都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系,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9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并获得科技部“973项目”的支持,2001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4年获得全球华人数学家大会颁发的晨兴数学银奖。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朱熹平教授努力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始终坚持上本科生课程。近年来他担任过本科生一年级课程《数学分析》、二年级课程《复变函数》以及高年级课程《数理方程》、《微分几何》及《拓扑学》等。同时每学期均讲授基础数学方面的研究生课程。他指导并于2000年取得博士学位的一位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于今年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中国教授破解世纪国际数学难题
庞加莱猜想百年悬疑
任何一个封闭的三维空间,只要它里面所有封闭曲线都可以收缩成一点,这个空间就一定是一个三维圆球——这就是法国数学家庞加莱于1904年提出的猜想。庞加莱猜想和黎曼假设、霍奇猜想、杨·米尔理论等一样,被并列为七大数学世纪难题之一。2000年5月,美国的克莱数学研究所为每道题悬赏百万美元求解。中山大学教授朱熹平和中山大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合作者、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等彻底破解了国际数学界关注上百年的重大难题——庞加莱猜想,这一消息在海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朱熹平教授今天通过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在此间表示,“完成这一证明,是国际数学界许多数学家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我的团队只是完成了‘临门一脚’。”
成功是偶然
“佩雷尔曼获奖,当之无愧。”昨晚,中山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熹平在家中听到国际最高数学奖——菲尔茨奖获得者的名单时如是说。 过去两个多月里,朱熹平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曹怀东因共同完成了世界著名的百年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论证的“临门一脚”,而蜚声海内外。 “任何科学成果都是由很多人的努力组成的,就像起高楼一样,你走一步,我走一步,大家一起添砖加瓦。”朱熹平说,在庞加莱猜想论证过程中,佩雷尔曼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尽管知名的华裔数字家丘成桐曾把朱熹平和曹怀东的工作,称之为庞加莱猜想的“封顶”之作。但是,朱熹平仍然平和地说,他们的成果还需要时间的检验。14年前的一次艰难转型
在中山大学,朱熹平“十年磨剑”,最终和他的团队一起,完成了对庞加莱猜想的完整论证。 朱熹平曾说过:“作为学者,我最喜欢安静。我只想安安静静地生活和做学问,同时把自己的研究拓展到其他数学流派或领域。” “我的人生中,至今有三分之二的时光在中山大学度过。” 1962年出生于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的朱熹平,“天生就是搞数学”的。他于1977年考入中山大学数学系,继1982年完成本科学业后,1984年又在该系取得硕士学位。其后,他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夏畦教授进行偏微分方程的研究,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 “数学自有它的语言,如果能熟练掌握这套语言,下面的路就会觉得很有趣。我读博士时才开始真正的启蒙,那一年我24岁。我的博士生导师丁夏畦先生,让我深切地领会到数学的奥秘。” 而后,朱熹平回到中山大学任教,正式开始他的数学研究之旅。 学术的道路并不平坦。朱熹平44岁攀上了世界数学界的高峰,但他也经历过痛苦的转型期。1992年起,他才将研究方向从偏微分方程转向几何分析。在转型的头五年里,由于需要重新进行大量的知识积累,几乎没有什么学术成果。“这个过程,很痛苦。有时也怀疑自己的转型是不是错了。” 但五年的寒窗没有白费,换来了与高手交流的机会。1997年,朱熹平在香港中文大学第一次与几何分析的开创者——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对话,向他讲述了自己过去五年里掌握的一切,包括看过的所有文献。这场连续了20天的谈话,吸引了丘成桐的注意,他鼓励朱熹平研究美国数学家汉密尔顿开创的Ricci流,将朱熹平领上了攻克庞加莱猜想难题的道路。
失败是常态 与出名后外界的“狂热”相反,朱熹平保持了往常的冷静和低调。
朱熹平说:“这是一个希望与失望不断反复的过程。”在攀登庞加莱猜想这一高峰的途中,他和他的团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与失望。 “想到新的论证思路,却不敢动手,因为每次论证可能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失败率。常感到颠覆性挫败,甚至会怀疑自己的选择。” 朱熹平现在的心态是,已把失败看成常态,把成功当作偶然。 “在破解庞加莱猜想的过程中,我从未给自己定下任何目标,只是沿着这条路。在数学科学的研究上要达到某个高度,需要积累起前人所积累过的一切知识。没有捷径可走。” 当然,朱熹平始终觉得,在这学术苦旅的跋涉中,他并不是“孤独的思考者”。他的团队共有五人,包括曹怀东、陈兵龙等。“他们每个人都非常出色,遇到难题时就会提出来,不断进行讨论。我们也会在学术问题上有争执。在论证过程中遇到难题想放弃时,是团队的力量,使我坚持下去。” 朱熹平觉得他是幸运的,他遇到了破解庞加莱猜想最好时机——美国数学家汉密尔顿已搭建了大致的思路框架,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作出了重大突破;他遇到了热心的领路人,让他少走弯路;他有一支科研团队。后一篇:佩雷尔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