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阿弋(胡革纪):草根是影视最大的山寨评论家群体

(2012-07-15 00:23:18)
标签:

美国

宋体

影视作品

影视评论

《黄土地》

杂谈

分类: 新闻及其新闻人物专访

阿弋(胡革纪):草根是影视最大的山寨评论家群体

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电视台都被娱乐记者占领了,娱乐记者的导向和娱乐的形式,采取了“独家”或转摘的方式取悦读者和观众,往往报道篇幅最大的是“隐私”或“花边”。影视评价不科学,不规范,不公正。在如此的舆论氛围、环境之下,很少有正确的影视舆论和导向,更别提公正、客观的影视评价体系了。

当下影视评论应该说是一个漏洞,一个很奇怪的社会文化现象。影视文化被娱乐了。鲜有对影视作品进行思想倾向批判的文章,更别提艺术批判了。影视艺术评论标准首先是作品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相适应性,其次是艺术的手法和手段、技巧。一部影视作品艺术价值是否高,要看塑造出来的形象是否有典型意义和价值。契柯夫说过:“活的形象创造思想,可是思想并不创造形象。”目前,很多影视创作不能说编剧和导演没有想法和思想,但是创造的形象总是缺少点什么,有肉没有骨头,整个一个病态或营养不良,要么就是有骨头没有肉,木乃伊的形象。无论影视是以哪种体裁出现,纪录片、电影、电视剧都该是一次艺术家的精神分娩,是自然产的,绝对不是手术刀之下的破腹产,天生就缺少韧性和天然的力度。

现在评论影视好坏的团队最大的,当然还有业余网络大军,这些非专业,非正规的山寨评论家,有时候真一针见血,点到要害,但是缺乏理论的系统和科学的体系。山寨评论大军有土匪的作风,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善恶的标准评论影视作品,要么叫好,要么就是跺脚一阵神骂,骂的花样翻新,说不出一个一二。影视作品不能光靠网络大军把控,评论家要敢于担当和引领。评论和批判影视作品的目的不是一竿子打死或捧上天,而是正确的引导文化消费和享受精神大餐。评论过程中,把所有的激发思想提炼出来,从整体上把握创作规律和欣赏习惯,说白了就是一次艺术理想的共享。

美国大片之所以经典,那是因为美国在影视评论和评价体系上有健全的机制和人才。影视评论和批评是解释影视作品中存在的美和不足的科学。有助于影视健康的发展和欣赏,有助于观众提高欣赏水平,有助于影人更科学地把握影视作品的思想尺度和艺术标准。一个优秀的影视评论,可以让一部戏出名,例如《城南旧事》上映的时候,观众反映并不强烈,认为影片情节单调,节奏缓慢。评论家正确地引导了观众欣赏思路,这部片子并非着立于故事情节的曲折和惊险离奇、刺激,而是渲染以小英子的视点看待生活的变故的浓郁情绪。淡淡的哀思,沉沉的相思。《黄土地》一出来,差点销声匿迹,因为影片不同于别的婚姻故事片,情节淡化,在评论家的解释之下,观众才理解,影片强调的是“翠巧们”的命运和民族心态的思考。

现在采取炒作的方式宣传影片,总是告诉观众谁演了谁,谁是怎样的人,故事如何。搞得演员自己每次都磕磕巴巴回答记者提问,总结不了该片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甚至看点是什么都不知道。明明都是一群科班出身的影人和演员,不知道为什么缺乏艺术的阐述能力。炒作是属于商业性的,笔者以为评论才是最大的商业炒作。每次新闻发布会,总是靠演员和主创的花边新闻或演员袒胸露背找卖点是不行的,早晚有观众厌倦的时候,甚至恶心。

正确的评论体系不是把影片搞得一无是处,也不是捧上天,而是引领观众欣赏,告诉观众你花钱看电影的价值所在,看电视剧耽误时间值得不值得的问题。(本文部分内容借鉴《影视艺术教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