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革纪阿弋:微连续剧将超越微电影

(2012-06-09 07:09:24)
标签:

娱乐

分类: 新闻及其新闻人物专访

胡革纪阿弋:微连续剧将超越微电影

网络、流媒体(手机、电子图书)的诞生,催生了微电影。微电影的诞生有时代的特征,也就是电子时代的流媒体的普及和应用等传播(载体)方式发生变化促进的。微电影正在走向成熟,但是因资金、团队、行业规范都有待完善,微电影路还很远。首先要解决的是盈利模式,没有盈利、资金的支持,任何新型、新兴事物都可能是短命的。微电影可能前途不可限量,因为平台不断地在增加和升级。前途无量的路是艰辛的,未必是一条坦途。

微电影在传播上只能依靠手机、网络或电子书来传播,受众是上网的群体,手机群体。在这基础上,如果诞生微连续剧(时长15-20分钟,有连续的故事情节和内容)就可以平衡电视、网络、手机、电子产品的播放。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电视剧,已经实现了电视、网络、手机、电子流媒体的播放要求。但是,不是专门为这几个播放平台专业制作的“剧”。

微连续剧可以是电视剧的“浓缩”,正如“微电影”一样。微连续剧有一个特点,可以先在电视平台播出后,再推广到网络、手机、电子流媒体。优越性显示在与电视剧一样,比微电影增加了一个平台和现实的赢利点。

媒体盈利离不开赞助商和广告商。微电影只能是做一些“植入”,靠植入广告完全盈利简直不了能,起码几年内不可能。微电影当下是只有投入没有回报的,最后还是资金量和质量的比拼,一句话是实力的较量和耐力比拼,会有很多人“死”在微电影上。表面上看,微电影是草根电影,全民电影,谁都可以是导演、演员、制片人、出品人,这只是当下大浪淘沙时期的一次集体“洗浴”或短暂的“狂欢”。风暴来了,看谁有口气或没有上岸,经得起激流,时下还不好说。

网络向来是以流氓姿态生存的,具有霸道、霸王的经营运作方式,你投资做,我负责给你上传,公益性的、免费的,有点击率才是真理。网络可以与你广告分成,但是这个分成不足以让投资者收回成本。如此,哪家微电影公司能坚持下去,尚不可知和难以预料。全民和草根可以实现,但是都是短命的“玩玩”、“试试”而已。没有大资金投入和支持是坚持不了多久的。也就是说,微电影的融资渠道不畅通,甚至还没有路可以走。大众娱乐,一人拿出一点点,实现电影梦,满足自己文化需求心理,舒坦之后是难受,因为投资收不回来。

微电影艺术是个性和个体化的,大众化很难。集约化生产微电影简直是做梦。部部经典不可能,步步惊心才是真的。

微连续剧可以在电视上找回市场,有弥补的可能性,电视媒体的广告客源、资源是很丰厚的、相对比较稳固。微连续剧的诞生有时代的特性和属性,短、快、适合多媒体播放,受众广泛,发行渠道宽广。微电影有缺位和缺点,微连续剧可以克服微电影没有的“弱点”。

我把微连续剧定义为:微型连续剧,具有电视剧的所有特点,就是电视剧的浓缩,为了适应市场和规避投资风险,增加播出平台而诞生的,适合所有当下媒体播放的影像作品。

电视台不可能设立“微电影频道”,也不可能播出微电影,当然除了中央电视台六频道尝试外,否则就不伦不类了。微连续剧到是可以由电视台播出,如果微连续剧的质量很高,播出后有影响,倒是新兴的时代(快餐文化)的新型产品。微连续剧的诞生是因为时代文化需要快餐式。微连续剧适合所有播放媒介,这是优点,占有电视、网络、手机、电子流媒体时间少,效果不啻真正意义上的电视剧。浓缩剧情和时长,这并不影响广告商和赞助商的投资兴趣。微电影就不宜融资了,赞助商和广告商不宜认可,即便认可也会考虑播放平台和传播的效果。

笔者认为,微连续剧前途将超过微电影。微电影当然也有一、二部往下拍摄的可能,但是必定电影方式的连续,就像《英雄1》、《英雄2》之类,总之不能之一百的序号排列。微连续剧兼顾了电视剧的所有优秀遗传基因,又适合了新时代快餐文化的需要,可以保证市场的需求又可以将融资、投资的风险划零,甚至有较大的盈利空间。微电影是可以全民的,草根的,微连续剧也可以是全民的草根的,微电影不可能一千集,微连续剧万集未可知。

微连续剧也是时代催生出来的,正如微电影一样。主要是适应文化消费意识和需求而变的。

微连续剧与微电影的区别在于一个继承了电影的所有元素和制作特点,一个继承了电视剧的所有特性。为什么微连续剧不能叫为电视剧?因为,电视剧虽说也可以电视台、手机、网络、流媒体播放,区别是占用受众时间少,浓缩电视剧的精华,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剧。假如,采取虚构的故事情节,又类似直播方式的故事情节,收视率不会很低。敬请关注《漂人——痛不可能快乐》微连续剧,也许是一部优秀的“样片剧”,讲述几个北漂“混在北京的故事”。

微连续剧是阿弋(胡革纪)首次提出的影视概念,严禁很二的人“借用”,这是比较柔和的说法,难听一点说法就是“剽窃”。不过欢迎有识之志加盟,探索、研究、发展“微连续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