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弋:讲“孝道”的七夕内涵怎么被歪曲了?
(2011-08-06 00:25:0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闻及其新闻人物专访 |
题记:歪曲了孝文化本质。歌颂董永卖身葬父、驾鹿拉父感动上天神话而已。其实没有七仙女,嫁给董永的女人是个妇女,安徽安庆人。
七夕演变成中国的“情人节”有点变味。大家都知道织女与董永的神话故事,知道七夕这一天他们在鹊桥相会,却不知道这个故事本身讲述的是“孝文化”。
董永是确有其人的,历史记载董永是一个历史人物。董永生活在西汉时期,故里在黄河三角洲的山东博兴陈户镇董家村。董永实际是以孝文化传承的,后来变味为爱情故事的。七仙女(织女)是安徽安庆人,织女与牵牛郎的故事发生在湖北的孝感。董永鹿车载父、田间劳作有石雕和碑文记载。董永千乘人也!刘向的《孝子图》至今尚存,记载了董永本人行孝道的事情,列为二十四孝。记载说,董永年少丧母,自己养活父亲,父亲去世后,没有钱安葬,就向人借贷一万,安葬了父亲。借钱的人说,如果你没有钱还我,你就得做奴隶。董永安葬完父亲就去做奴隶,中途遇见一个妇女,求董永娶她为妻。董永说自己贫寒,还是个奴隶。哪里敢娶她为妻呢?妇人说:“愿为君妇,不耻贫贱!”董永就答应了。借钱的人问董永,说好的是一个人为奴,怎么来了两人?是什么理由和道理。主人又问董永的妻子,你能做什么?董永的妻子说,会织布。主人说,你十日内能织出一千匹布,我就让你们走。不到十日,董永妻子织布千匹。主人只好让他们走,中途,织女说自己是天上织女,感动其孝,才来赏赐他的,为他解脱奴隶的苦难。干宝的《搜神记》里也记载了这个故事,不过是以神话出现的。宣扬的是“善报”思想。孝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董永其人可考证,有很多碑文和古籍记载。织女无记载。用现在的人的理解,估计是织女就是一个漂亮的美女,当时看董永老实,自己心悦,主动嫁给了他。此女擅于织布,赎身之后,回到山东博兴,大家都羡慕不已,加上董永的孝道感人,都说是感动了天地,所以成婚配。如此才有槐树做媒的传说,槐树至今还在,山东惠民市中心。苍老独活。善有善报的佛家思想,在这个故事里体现出来。孝子董永成为孝文化的一个代表人物。曹植还写过董永的诗文《灵芝篇》“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的诗句,赞美董永的孝道。
如今我们要继承的不仅是他们的爱情精神,更为主要的是孝道。这个日子里男女青年都成双结对,忘记了家中的老父母,实际是残缺的纪念。董永与织女的残缺爱情,让人欣羡和向往。七夕的鹊桥会的圆满,让人有了感情的指望和时间。但是董永的孝道被忽略了,被遗忘了。顺便告诉大家,七仙女姓傅,也有说是姓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