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弋:李白怎么会“丢了三年”?
(2010-03-24 20:24:58)
标签:
夜郎李白年谱李白与杜甫桐梓文化 |
分类: 杂文 |
阿弋:李白怎么会“丢了三年”?
另传《题楼山石笋》:“石笋如卓笔, 书之山之巅,谁为不平者, 与之书青天。”
尔后,迁客骚人吟咏李白夜郎者累代不绝。明代,正德朝状元杨慎(四川新都人)获罪流滇,途经桐梓,吟《夜郎曲》三首,其一:“夜郎城桐梓,原来堞垒平,村民如野鹿,犹说翰林名。”清代诗人令狐堃诗云:“前无李长庚,人谁识夜郎。夜郎山水长不改,公之光芒万丈在。”这些诗文足以证明李白确实在夜郎生活过。
李白在夜郎写的《题葵叶》:“ 惭君能卫足,叹我远移根。白日如分照,还归守故园。”总不能抹杀吧?李白的夜郎流放三年为什么会被郭老搞没有了,估计就是《朝辞白帝城》的写作时间的混淆,影响了郭老的思路。再说了,当时著书的年代,必定带有政治因素,如果说郭老承认李白流放过夜郎,在夜郎生活三年,那么郭老以前的一些关于李白的论断一定会被自己否了。在郭老的眼睛里杜甫是人民诗人,李白是小资诗人,如果有李白流放的经历,那么被流放就不是资阶级了,李白潇洒、飘逸、狂羁是贪图享受的论断就变成了对大唐的反抗行为,就是一种抵制大唐的精神。
郭老的《李白与杜甫》一书论争纷纷,其实大可不必,如果科学地,根据当时的时代来分析,《李白与杜甫》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有瑕疵不一定不是一本好书,不是经典著作。仅仅因为“抑李扬杜”,似乎对该书评价不公。郭老所处的时代不允许他亲自到夜郎考察,再说关于李白是否到过夜郎历史上就有争议,大家都是学术之争。如今,交通便利,信息传播快,那些装神弄鬼的“李白专家”怎么不去夜郎和新站考察一番呢?为什么不敢说出来,李白的确流放夜郎三年呢?怕郭老酒泉下不高兴吗?我想,一个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九泉之下也是希望看到真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