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弋:潘长江自毁形象

潘长江是以小品见长的,他的小品具有自己的风格,很是遭观众的喜爱,于是潘长江红极一时,也算是对潘长江的艺术认可和风格的承认。潘长江和赵本山的小品不同,赵本山的农村题材小品往往很贴近乡土,有着一股乡风乡音,有着农民的狡黠和智慧,有着淳朴和善良的小品人物的内涵。潘长江的的小品东一榔头西一棒,不确定,只有一点是他潘长江的风格具备,总是自嘲,以自嘲来让观众喜爱,看出一种自信和自尊。
在小品的几座山头上,潘长江应该说有自己的大王作风和气派,有自己的一面旗帜。
潘长江的电视剧就不敢恭维了,本人是潘长江的老乡,对潘长江有着格外的感情,凡是他的小品笔者都看,看不够。但是看过他的《天上掉下粘豆包》、《清凌凌的水,蓝蓝的天》感觉很闹,人物角色把握的不好,给人的印象就是闹剧,每一出戏都不是那样的具有内涵和独到的功力。我们在潘长江的电视剧里感受不到真诚的东西,即便的是表演真诚的东西,也体现不出真诚来。是我们对他的小品印象太深,还是他的电视剧需要小品的贯穿?电视剧有小品的痕迹,不仅有小品的痕迹,还有闹剧的成分的,故事情节不紧凑,内容肤浅,总是一句话闹是主要成份。
在电视剧里潘长江总是演一些本色角色,但是角色拿捏的不准确,他的小人物没有赵本山的小人物深刻,赵本山有独到的拿捏人物的准确性,一看就觉得是那样的真实和准确。潘长江的电视剧人物有些虚构,不现实,就是闹剧一出。
我的母亲原先最愿意看潘长江的小品,一听见潘长江的声音,简直是兴奋。自从看了几集他的电视剧,她改变了想法和看法,已经不看他的电视剧了,感觉闹腾,我母亲的评语。我静心看了几集,感觉评价起到好好处。再问一些东北人,都说他的小品好,电视剧闹腾,故事空泛,以小品性的语言说理,不以人物的内心说情,怎么能让观众喜欢?赵本山的二人转说白了就是街溜子水平,那水平在东北有都是,但是赵本山的小品堪称当代大师和泰斗,赵本山的电视剧简直就是农村的生活百科全书,简直是绝了。
潘长江即便不和赵本山比,和谁比都是另外一个档次,小品还是有一定的成就的。潘长江的歌更是拙劣到极地,歌比电视剧还差。
笔者随便问问一些观众,观众很多人都说潘长江的小品好,电视剧感觉很闹腾,很假,闹腾是东北话,很闹心,瞎演的意思,很假是南方话,就是说他表演的人物虚,没有内涵。
潘长江在电视剧里哪怕说出一句真诚的台词,表演出来都走调,给人的感觉就想背台词,没有情感的融入性和张扬。
个子大小和表演没有关系,潘长江的电视剧总是感觉离农村很远,说是农村戏,看起来就有临摹、作秀的感觉。是剧本除了问题吗?不是。故事的拖沓是中国电视剧的通病,也是韩剧的通病。剧本没有出问题,有的场次还是很具有吸引人的定力的,就是表演出了问题。潘长江一出镜,你会觉得一个小品的开始和一阵瞎折腾开始了。人物的折腾是生活的一种积极的进步的人生状态,这里的折腾不是剧中人物的折腾,而是潘长江的闹腾。一句话就是表演的功力不具备,欠火候,给人的感觉是不成熟的男孩子,是一个闹剧的形象人物,不是生活中具有自私、狡黠、淳朴、善良、愚昧、迂腐、短见、抗争、具有美好生活理想的农民兄弟形象。
潘长江电视剧欠火候,还需千锤百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