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准“贾宝玉”没看过原著和原版
牋 2006年9月25日,北京《法制晚报》报道《愚顽怕读文章,半数宝玉只重外形》。报道说“红楼梦中人海选,报名贾宝玉的已经突破二万九千人,记者调查发现六成选手从未读过原著。海选者表示没时间看书,不会特地准备。红学家认为气质重于形象,主办方呼吁希望多读原著,做好功课。
牋 红学家说气质重于形象。笔者产生质疑,该红学家有问题。首先,红学家没见过贾宝玉的真人,你怎么知道他是什么样的气质?就凭文学描述?太片面,过于死板。其次,贾宝玉是个颓废的文学形象,你还拿什么去塑造他的气质?再次,贾是个没落贵族,过的是逍遥的日子,只是在婚姻上有所反抗。最后还不是无奈的回避、逃避了。
牋 我们再说“准贾宝玉”们。你连原著都没读过,就凭以往的旧版《红楼梦》模子套,恐怕很难入选。除非导演有眼疾,脑袋进水或被驴踢了。
牋 没读过原著你也去凑热闹,白浪费自己和剧组的时间。报名的时候也不想想,你的目的就是扮演“贾宝玉”吗?我看是“假宝玉”。
牋 没读过原著这话很让人失望,因为你没读过原著你怎么知道贾是什么样人物形象?什么生活状态?什么思想?有什么人生观?就知道和林妹妹拍拖吗?
牋 不知道《红楼梦》的精髓,怎么能表演好角色?
牋 出名那么容易吗?虚荣啊!顶多是个可耻的陪衬。淘汰是必然的。你小梦估计长不了。
牋 人贵有自知之明。没读过原著的,你自己考虑考虑。
牋 笔者想起老一辈艺术家们,为拍好一个电影,深入基层多少年,把原著几乎都能背下来。那是什么精神?所以,老辈们的经典作品就是多,时效性几乎是永远的。为什么,因为经典啊!
牋 经典必须有付出经典的制作代价。
牋 再好的演技也需要精通原著,否则你是演不出那个“废物形象”的。因为,你本身就是废物。
牋 角色的“废物”是要有能力才能演出来的。现实的“废物”演不出剧中的“废物”的,因为那是塑造,是艺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