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此文发表在《时尚育儿》别做全能父母
你是孩子心目中无所不能的Hero吗?
独生子女政策使得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看重孩子。于是,小家伙一独生子女政策使得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看重孩子。于是,小家伙一降生就成了家庭的重心。过于在意孩子的结果是,我们总想做个全能父母,或者为不能成为全能父母而深感遗憾。于是,在育儿这条路上,我们走得史无前例的辛苦。家长想成为“全能父母”的心态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是生怕亏待了孩子,或者一不小心伤了孩子。于是凡事包办代替,不敢让孩子尝试。
二是怀疑一切,凡事都要亲力亲为才敢放心。因为怀疑一切,不少父母就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营养、健康、教育、心理等多领域的知识,试图为孩子成长提供最佳的养育环境。也因为怀疑一切,不少父母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纠结异常,总是担心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不够先进,不够适合孩子,或者先进的理念落实不到实处。当然,除了教育理念,他们还担心孩子在幼儿园的营养、安全、身心健康等各方面能否得到保证。即便把孩子交给幼儿园了,这些家长也是内心忐忑,偶尔遇到一点小事就难以释怀,恨不得把孩子一辈子捧在手心才能心安。
三是因为无法在那些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为孩子提供指导而沮丧、遗憾。
父母全能了,孩子……
想成为“全能父母”的心态的确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长一定要明白的是:父母和孩子紧密相连,同时也一定存在界限。受遗传基因、个性类型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孩子都有他几乎命定的发展趋向,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更何况,即便我们真的成为“全能父母”,也不可能养育出一个完美的孩子,甚至未必能养育出一个我们期待的孩子。要知道这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当我们试图成为“全能父母”的时候,我们当然也会带给孩子一些有益的影响,但是比较而言,这种影响还是弊大于利,甚至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妨碍。
●当我们在孩子面前表现得过于全能,有意无意间给了孩子过多的干涉时,他自我发展的机会无形中就被我们剥夺了。
一个被剥夺了自我发展机会的孩子,他会变得依赖、胆怯、缺乏自信。我们都知道,孩子成长过程中有许多敏感期。敏感期出现之前,还有一个潜伏的积累期。如果我们不为孩子提供一个看似混乱的发展机会,他的各项能力的发展就缺乏根基,敏感期就难以出现。过了某个关键的年龄,孩子这项能力的发展就会受阻。
以吃饭为例,如果不给孩子一地狼藉的机会,不给他提供发展咀嚼功能的机会,等他上了幼儿园,在就餐时就会面临各种困境。当他因此而与众不同时,内心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继而影响到他适应幼儿园的进程,甚至带来更多其他问题。
●不完美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益的。
●因为自己不能全能而感到遗憾、沮丧,实际上这也是父母自贬的表现。
放弃全能,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
既然全能的心态带给孩子的弊大于利,那么作为家长,我们不妨放弃全能,甚至偶尔装装傻,以放手给孩子一个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
试试以下的做法,我们可以为孩子的自我提供更多的滋养,让他的内心变得更为强大。
●言传身教,使用积极的应对策略
当我们遇到某些事情感觉无能为力时,不妨在孩子面前坦然承认:“这个事情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说实话,我很沮丧。不过,就算处理不了,也许还有别的退路。”这就是一个积极的应对策略。我们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如何面对各种不如意事与难堪的经历,这本身就是在给孩子行不言之教,比说教要有效得多,也直观得多。
●适时“装傻”,使孩子接纳他自己
跟孩子游戏时,我们可以偶尔表现得傻一点——很自然地犯一些错,做不好某些事情,但是不服输,继续坚持不懈地去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孩子发现,我们并非他心目中的那个“神”,并非任何时候都无所不能的时候,他就能通过这种亲子游戏更好地学会接纳自己,应对挫折,在挫败中重新崛起,尝试去坚持,或者试着去转换方向,而不是一条道走到黑。
●反过来求助,建立孩子的成就感
偶尔的,也可以告诉孩子,我们“做不好”某件事情,请他来帮忙。当孩子能够帮助父母做点什么的时候,他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与自我价值感。而这,是滋养他“自我”最好的营养。
当然,这样的方式不可经常使用,若经常使用,孩子一定会看出破绽,反而对父母失去信赖。
●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艺术
当孩子兴致勃勃探索环境,以他自己的方式玩耍时,就算我们明明看到他犯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错,也无需急切地去提醒他、纠正他。孩子自己探索之后获得的成功体验远远胜于我们给他一个明确的“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