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孩子“攻击”为哪般?
作者 张文思
林怡育儿望京会所负责人,国家心理咨询师
孩子入园之后,很多家长都会担心“孩子会不会受欺负”、“周围出现打人的小朋友,孩子会不会学”、“我的孩子打了小朋友”……攻击行为倍受家长们的关注,一旦发现这样的小朋友,名字便会自动进入家长脑海中的警戒名单。而若是自家孩子出现类似行为,则更像是触碰了红外线报警器一般,引起家长们的担心,甚至焦虑。
打人就是攻击吗?
攻击行为,到底有多可怕?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的情绪体验越来越丰富,情绪表达显得十分直接和外放。加之他的社会交往也越发的主动,因此,这段时期,孩子会常常因为和伙伴之间发生的一些小小的不愉快而大打出手,甚至咬人,以发泄自己不满的情绪。这就构成了攻击性行为。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为孩子的行为扣上帽子,更不能给孩子帖以相关的标签。因为,这样的行为完全来自于孩子对情绪处理方法的知识欠缺,以及解决冲突的技能匮乏。它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不可避免发生的。那么,我们也就无需为这样的事件感到惊讶和担心。
并且,孩子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的,他可能需要在很多次情绪控制的练习后才能将温和内化为自己的本领。如此来说,孩子在一段时间内频繁发生这样的行为也是有可能的,并非不能教化。
长期的攻击行为,因从何来?
除了孩子自身的情绪可能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外,环境就是第二大原因了。如果孩子生长的环境中不断存在暴力性行为或攻击性语言的发生,包括家庭成员之间、伙伴之间,以及影视传媒中的画面,都会引起孩子的效仿——他会很自然地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合理的,符合社会期望的——然而,并非如此。
勒令与惩罚,可以消除攻击行为吗?
不得不说,有太多的家长认为奖励可以稳固正向行为,惩罚可以消除负向行为。然而这一套教导模式完全没有顾及人的情感体验,它完全忽略了惩罚带给人内心的压抑从而导致的对抗,而这恰恰是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负面情绪。
孩子受困于自己糟糕的情绪时本就感到无助,而这时候如果加以惩罚,孩子只会感到委屈,以及对成人的失望。你无法要求孩子配合你,通过改变自己去满足成人的期待。与生俱来的本能会让他首先呵护自己的内在平衡,加倍的把从外界接收到的压力反弹回去。这显然是一个恶性循环。
如何帮助孩子丢掉攻击行为?
虽然说,攻击行为就像是孩子牙牙学语、踉跄走路一样,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但是,没有哪个孩子可以在脱离成人的指导下自然过渡为一个符合社会期待的人——放任于孩子自己解决争端,只会让他们陷于强者为王的丛林法则,从而加剧攻击行为的发生。你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环境则是孩子的第二任老师。这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当家庭传递给孩子的是温和和友善时,那么即使孩子偶然伙伴中存在这样的行为也不会模仿学习了。
②
攻击行为来源于冲突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无论冲突或大或小,对孩子而言,更难以化解的则是这些挥之不去的情绪。他们此时最需要的并非裁判宣判孰对孰错,而是接纳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镇静下来。
③
孩子一旦掌握了一些控制和正确宣泄负面情绪的方法,攻击行为就会顺其自然的减少。其方法包括如自我冷静、倾诉、运动性游戏、绘画等。情绪处理的学习可以延伸到日常的方方面面,父母要善于把握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练习和摸索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④
在孩子情绪稳定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自己理顺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并在冲突点上共同讨论友善的替代方法,不仅让孩子又多了一些社会交往的智慧,还能很自然地化解小伙伴之间的冲突,使之成为共同发展的好朋友,重新搭建友谊。
如何让孩子学会面对外来的攻击?
我们无法帮助孩子永远隔离掉外界可能存在的伤害,他唯有在经历过种种挫折和冲突后才能练就保护自己和问题解决的本领。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放平心态,让孩子大胆的走进社会,与小朋友自由交往。同时也告诉孩子把握以下四点:
①
②
③
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