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一同创造童话

标签:
育儿 |
与孩子一同创造童话
教育,要抓大放小,重内容,重实质,却又离不开形式与细节。其“高大上”,常常需要透过细节来体现。把握契机,于细微处入手,便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富有童话色彩的节日,总有某些细节可资利用,成为很好的教育载体。只因节日有它特殊的文化内涵,可以给我们一个拓展的由头。
圣诞节当然也不例外。圣诞节的迷人之处,在于有个驾着雪橇,赶着麋鹿,背个大包袱到处派发礼物的圣诞老人。礼物,是孩子们期待的,而圣诞礼物派送的方式又是那么地富有传奇色彩,这自然平添了许多乐趣。身处一个不再相信童话的时代,若我们能为孩子们儿时的经历添一抹童话色彩,带给他们一些温暖的回忆,让他们有强烈的被爱的感觉,以及让“理想”付诸实践的勇气与信心,在本该相信童话的年龄,拥有一些童话般的经历,并透过这些经历获得一些特别的体验,是可以给孩子一种全方位的滋养的。
今年的圣诞活动,我们又换了新花样,一环套一环,成了一个延续很多天的系统工程。最出彩的环节在于,圣诞礼物不再由圣诞老人随机派送,而是个性化的,能真正满足孩子们愿望的礼物。当然,要让圣诞老人知道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礼物,并且保证圣诞老人不会犯糊涂,送错了对象,不是单靠许个愿就能实现的,孩子们需要以一个特定的方式来与圣诞老人一一确认。
不会穿帮,又能达成愿望的方式很多,简单而又能与现实生活挂钩的莫过于给圣诞老人写封信了。大孩子能写几个字了,但文字不够具象,容易产生歧义,不如画画来得直接。小孩子的画则太“抽象”,需要求助于哥哥姐姐写上几个字,作为补充,以更准确地表达需求。孩子们一边给圣诞老人“写信”,申请心仪的礼物,一边兴奋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小孩子常常会被大孩子带“偏”。一个大男孩说:“我要一个草莓味的圣诞蛋糕。”这个愿望一表达出来,立刻会有很多小孩子回应:“我要一个苹果味的圣诞蛋糕。”“我要一个葡萄味儿的圣诞蛋糕。”
……
小孩子们貌似“盲从”,却也于“盲从”中透着主见。当然,最终,他们并没有真向圣诞老人申请各种口味的圣诞蛋糕,而是申请了他们更想要的礼物。毕竟,那种跟随,不过是孩子们练习表达,通过模仿提升自己的一种方式,或者它仅仅是一个孩子们陶醉其中的游戏而已。了知这一层,我们就无需再担心孩子人云亦云,缺乏主见。
参考图片或者实物、搜索脑海中关于某个事物的图像、将形象呈现于纸面……对孩子们来说,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考验。可喜的是,他们往往能抓住事物最本质的特征,夸张地表达出来,既形象又艺术。所以,孩子们的涂鸦,并不需要我们自以为是地加以指导。我们唯一需要做的是给孩子机会,并引导他们细致地观察事物。
信写好了,自然要寄出去。进入邮局的那一刻,这种特别的体验是新鲜的,令人激动的。一封信会以怎样的方式传递到圣诞老人的手中呢?圣诞老人收到信件之后,真的能让孩子们满愿吗?他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将礼物准确送达孩子们手中呢?诸多的疑惑,真切的期盼,耐心的等待……时间似乎凝固了。但,这种期待是值得的。这种延迟满足,是孩子可以耐受的,也是真正能够让孩子们学会等待,并懂得等待也可以带来美好体验的。
这些日子,“圣诞老人”们纷纷在微博微信上秀着圣诞礼物制作的进度,每一步都饱含着对孩子深切的爱。因为一切的工作都要在隐秘中进行,不能让孩子察觉,于是,这项延续多日的工作反而多了乐趣。不刷微博微信,不煲电话粥,不淘宝,潜心于手作的时光原来是如此的美好!
看到了吧?童话,是家长与孩子一起创造与写就的。它滋养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家长。而它,终将在孩子的未来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