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掘阴影下的成长动力(摘自《让孩子天赋自由》)
索达吉堪布在《离幸福很近》一书中,谈到佛教消除内心痛苦的一些方法。其中之一为“苦乐皆转为道用”。即遭遇痛苦或快乐时,我们都不必沉溺其中,以致无法自拔或忘乎所以,导致我们的幸福指数下降。相反,我们可以将其利用起来,转化为修行的机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佛教修行的这种思维模式,我们也可以借用。有了这样的思维模式,便满手好事,育儿的烦恼自然也就消失了。
孩子那些令我们担忧的表现或者行为,我们可以称之为“阴影”。“阴影”不可怕,相反,“阴影”下隐藏的,也许是另一种成长的动力。换个角度看问题,我们自然可以发掘这种动力,借力使力,使其转换方向,协助孩子更好地成长。要做到这点,我们需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找出我们担忧的问题,如孩子:
上课不认真听讲,总是东看西看,显得注意力不集中。
不积极回答老师提问,表现得很安静、很被动。
上课或者组织其他活动时,只看他人做,自己不做。
喜欢运动类的活动,但无法静下来读书,尤其不能听人完整地读完一本书。
只痴迷某个单一的内容(如对数字很敏感,喜欢认车牌等),对其他比较排斥。
……
第二步,发掘这些行为背后隐含的积极意义,与前面罗列的问题一一对应如下:
孩子对环境反应很敏锐,可以一心多用。
他可能在认真观察、思考、吸纳,沉浸于内化的过程,能静下来,往往更容易生发智慧,即便他不表达。
他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也许他看到一些很细致的方面,是其他孩子远不能及的。因为过于沉浸于细致地观察,以致忘了其他。
他精力旺盛,也许不喜欢循规蹈矩,富有开拓精神。
他很专注,很执着,有成大事的气度。
……
如同上面提到的,看到孩子这些表现或行为背后的积极意义,我们就不会因为焦虑而乱了章法,相反,我们会更淡定地面对一切,带给孩子更多有益的引导。
第三步,顺势而为予以引导。引导孩子时,我们要根据孩子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点灵活处理问题。大前提是,无论孩子是什么样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点,我们都要接纳他本来的模样。
比如,那个上课时表现得很活跃,貌似容易分心的孩子,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他掌握课程内容的情况,然后根据他的情况予以引导:“我听老师说,你看起来没有认真听讲,但是你全听明白了/
听懂了不少(根据孩子掌握的程度慎重选择用词),这可真不容易!你是怎么做到的呢?要是你上课时,眼睛看着老师,耳朵听着老师,你肯定会学得更好。下次我们试试看!”如果孩子一心多用的本领确实比一般的孩子强,我们也没必要强求他一定要如何如何,但是要提醒他给老师面子,别影响其他小朋友,试着以孩子喜欢的书本、动画片或者现实生活中的某个角色作为榜样,给他一些切实的指导,跟他讨论如何在上课时控制自己不说话,不影响其他小朋友,不让老师分心等。
要做到这点,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 画画引导。
将孩子的行为画出来,在画的过程中,一边描述一边给予引导。主人公可替换成他人,也可以是孩子,视情况而定。总之,不要让孩子觉得我们是在变相地批评他,而要让他觉得,我们是在帮助他更好地梳理。仍然以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孩子为例,我们可以一边画一边描述:“一个小男孩坐在教室里。他总是东张西望,咦,好奇怪!你觉得他到底在看什么呢(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哦,原来他想知道其他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呀!看来这是一个好奇的男
孩。不过,他要是老去看其他的小朋友,他就看不了老师了。那老师做什么,他能看到吗?对,看不到!看不到老师在干什么,老师教的东西,他就学不会了。有点可惜。这个小男孩特别喜欢……(描述自家孩子最喜欢最渴望的事情,比如当宇航员),要当宇航员,可不容易哦,需要学很多东西。那就得从上××老师的课开始。要是他学不到这些知识,上了航天飞机,他连怎么操作都不会,就傻眼了。也许航天飞机‘嘭’地撞到月球了。那可惨了。谁敢让他当宇航员呀!我们来帮他想想办法,怎么样才能管住自己,好好听课呢?”也许,
孩子会有各种想法,我们继续以这样的方式边画边聊,边给他出主意,引导他自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当然,做这个工作时,我们先要搞清楚孩子的行为是否影响到他的发展,以及是否影响到他人,如果答案是“否”,就没有必要把它看得很严重。顺其自然便是。
2. 讲家长小时候“同样”的故事。
当我们将孩子面临的问题当成我们小时候的经历来讲述时,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传递给孩子一些更正面更积极的信息,让孩子意识到,虽然他存在这样的问题,但这很正常,爸爸妈妈小时候也会有这样的问题。同时,我们在提到“自己的问题”的同时,也可以讲述一下,当年我们是如何充满智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的,并且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如此,我们就可以在不给孩子压力的前提下,指引他用更好的方式去面对一切。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身边,给他心理上的支持,而不是苛责他,试图硬性地改造他时,一切的改变都会来得更迅捷,持续更长远。
3. 借外力。
孩子总会有他喜欢的图书、动画片或者现实生活中某些喜欢或崇拜的人物。这些角色,我们可以好好利用起来:“谁谁谁遇到……是怎么做的来着?下次我们也试试!”如果没有合适的人物,我们可以编一个与这个角色相关的故事:“卡车司机鲁鲁还有另外一个故事,你肯定没听过。我是今天上班的时候听一个叔叔讲的。叔叔在……见到鲁鲁。鲁鲁要参加超级司机培训班。上课的时候,他老控制不住他的嘴,总想说点什么。你猜猜,他用了一个什么办法来控制住他的小嘴?说得对,他用胶带把嘴封住了。下次我们控制不住的时候,也可以试试。不过,用胶带把嘴封起来可是很奇怪的事,我们还不如假装把嘴封住了,不乱说话了。来,我们试试!太棒了,看,你能做到!而且,做得很好!”如此,我们便既呵护了孩子那些值得珍惜的特质,又避免他走偏,带来其他的问题。我们面临的“问题”便转为了“道用”,岂不快哉?!
《让孩子天赋自由》京东购买链接:http://item.jd.com/11508649.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