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如何才能真爱、避免错爱?—《别以为你会爱孩子

标签:
转载 |
如何才能真爱、避免错爱?—《别以为你会爱孩子》上市前与林怡的对话
我:你最想通过这本《别以为你会爱孩子》告诉家长什么?
林怡:懂孩子,用对方法,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
我:什么是最好的爱,是不是最适合辅助孩子成长的爱?而不完全是天性中的那种爱?
林怡:最好的爱要建立在懂孩子、尊重孩子,以孩子的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从长计议,一定是适合孩子,可以辅助孩子成长的。不仅如此,还不能是错爱。
我:什么叫“错爱”?错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吗?
林怡:家长都爱孩子,但是爱的不得法,反而会妨碍孩子成长,甚至伤害孩子。比如,很多家长认为做某些事情对孩子有好处,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强加于他,类似这种的爱就该归为“错爱”。
我:那也就是说“最适合辅助孩子成长的爱”才是最好的爱?
林怡:可以这么说吧,不仅如此,用对了方法去爱孩子,还可以让家长和孩子都少很多压力,变得更轻松。
我:书中说“亲子之爱是为了分离”具体指的什么?是不是说亲子之爱是为了帮助孩子成长,成长的目的就是为了独立?
林怡:亲子之爱不是为了把孩子拴在身边,彼此依赖,而是要帮助孩子走出去。家长再能干,再爱孩子,也无法一辈子为孩子遮风挡雨,因此,放手很重要。实际上,家长有时候也会依赖孩子。把自己和孩子区分开,划清彼此的界限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我:所谓错爱具体是指什么? 比如说?
林怡:比如:家长总揪孩子的问题,以为这样才可以让他变得更好,便是爱他。但实际上,总揪孩子的问题,会让他产生“我不好”的感觉,导致他自我价值感缺失,就变成错爱了。
我:家长以为这样是爱孩子?
林怡:家长觉得让孩子的“问题”消失,就是爱孩子了。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才会拥有光明的未来。这是大家比较普遍的一种认识吧。
我:还有书中谈到了大人觉得孩子“不乖“老出各种状况,你认为是大人的问题?这是由于大人不懂孩子心理需求和成长规律对孩子的误读?
林怡:是的,因为不懂才会将其当成问题。还有一个原因是,作为人,我们都有一个弱点,期待一切都在控制中,如此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当孩子不乖巧的时候,我们会有失去控制的感觉,我们自己内心就会恐慌,所以想方设法让孩子变得乖巧就成了我们一种几乎是本能的反应。
我:你的意思是,其实他没有不乖,而是我们的认识有问题。那么确实有些孩子表现出一些不乖的行为,比如说攻击。
林怡:孩子不乖的行为基本都是有原因的。比如攻击性,对于小小孩来说,他的攻击没有恶意,仅仅是他与人互动的一种方式,甚至可能是他爱对方的表示,因为他还没有掌握更恰当的方式。这与他喜欢某个玩具,便用手去拍打一个道理。明白这种行为不被接受的孩子出现攻击行为,可能会有别的原因,比如,他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有很多负面的情绪,在家里被体罚,其他孩子有同样的模式,他觉得好玩在模仿……
我:所以只要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就可以有的放矢的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强调这个行为。这样才是最好的爱?
林怡: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他们的这些反应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可以不给孩子贴负面的标签,同时引导他以更恰当的方式去表达自己
如此,家长就无需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孩子”不乖“的行为上,而是尝试去挖掘其背后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也协助孩子成长,而不是让孩子产生”我不好“的感觉。
我:书中还有一个章节叫做“这样听、说,孩子知道你爱他”。我看到这个章节主要是讲和孩子的交流方式,难道只有这样孩子才知道你爱他吗?
林怡:当然不是只有这样,孩子才知道你爱他。爱孩子的方式多种多样,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但是倾听孩子,以恰当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是我们最欠缺的。我们缺乏倾听孩子的习惯,或者缺乏耐心去倾听孩子,沟通的方式就更是需要改进了。不自觉地贬损孩子,打压孩子,或者给孩子讲很多道理,都不是最有效的沟通的方式,它往往会关闭孩子与我们交流的通道。同样的一个意思,以不同的方式表述出来,孩子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很多时候,我们好心去指导孩子,但是实际上给孩子的感觉是,我们在贬损他,打压他,不信任他。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听、说,是很重要的。让孩子有“我是有价值的,我是被认可被欣赏的”这样的感觉。
我:就是说以合适的方式去沟通才能真正让孩子体会到爱?
林怡:是的。
我:关于环境的问题在你的书中也有专门一个章节。其实现在大多数父母都知道了环境的重要。但是你在书中所讲的亲子嫉妒之类的问题也是环境的问题吗?
林怡:算是家庭的人文环境吧。所以我也把它归于环境之中了。
我:最后你能不能说说好的环境与懂孩子和给孩子最好的爱之间的关系。
林怡:懂孩子是设置好环境和给孩子最好的爱的前提,好环境可以让孩子更自如地表达自己,让我们看到他更多自然状态下的表现,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进一步懂孩子。懂孩子,并给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给孩子最好的爱才有了可能。给了孩子最好的爱,亲子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孩子会更信赖我们,更愿意自如地表达自己,我们也才能更懂孩子。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小。
我:希望你的书能大卖!
林怡: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