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条关于“几乎没有大脑”患者的新闻引发的思考

(2010-06-28 14:49:40)
标签:

育儿

    前两天看到一条新闻,法国一名44岁男子在做CT和核磁共振扫描后发现,其脑室内充满了脑脊液,脑组织薄得像一片纸。这位“几乎没有大脑”的患者智商竟有75,不仅像正常人一样娶妻生子,甚至还干着政府公务员的差事。医生调阅该男子的病史后发现,他在6个月大时因患脑水肿导致脑脊液分泌过多,被迫接受脑手术。医生当时将一根导流管植入其颅脑里,将过多的脑脊液排出。然而,该导流管在患者14岁时被取出。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患者的颅脑内从此开始大量蓄积脑脊液,以致脑组织被挤得只剩一点点。
    就这事专门请教了一位研究脑科学的朋友,他认为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原因就在于人类大脑的各个区域具有代偿功能。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大脑潜能巨大。我不清楚,这个案例是否会推翻脑科学研究的某些结论,拓展出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它是否意味着人类大脑有更多可以挖掘的潜在可能性呢?
    记得曾经有一位妈妈在我的论坛谈到她患了脑积水的儿子,因为她非常重视早教,非常用心地对待这个孩子,给他非常多有益的刺激,结果在这个孩子3岁多的时候,她发现他各方面的能力一点都不输给其他同龄的孩子,甚至很多方面还超出其他的孩子。这就又回到早教的话题上来了。教与不教之争其实毫无意义,关键是看你是否懂得以恰当的方式去给予孩子。如果我们能以环境浸泡的方式去影响孩子,让他自己置身于一个丰富有趣的环境当中,我们会发现,他会很自然很积极地去吸收与感悟,并且,他们可以吸收的东西以及他们的吸收能力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并且,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会有越来越多自己的想法,他们的思维也会越来越活跃。我相信,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可以协助孩子发展的更好。
    现在关于教与不教的争论很多,大家各执一词,举出各种例证,但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实际上,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大家举出的那些例证反映的都只是一种或然性,而不是必然性,根本就缺乏讨论的基础,所以才会出现鸡同鸭讲的怪现象。孩子将来如何发展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的,不同的因素对不同的孩子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有的时候,这种影响甚至是完全反向的。
    周六去上海,有位妈妈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她担心现在给予孩子太多了,会不会导致他将来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是不少家长都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我给她举了个例来解释这个问题——如果把想象力与创造力比做一座很有特色的高楼大厦,那么我们前期给予孩子的这些信息就是建筑这座高楼大厦的材料。扼杀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罪魁不在于我们给予他大量的建筑材料,而在于我们在给予他建筑材料的同时限定他的建筑模式。如果因为担心他无法构建这个大厦,我们连建筑材料都不敢给了,这个大厦又从何而来呢?!而且,建筑材料越丰富,建筑出各种不同特色的建筑的可能性越大。实际上,很多的创新不过是旧元素的新组合而已。如果我们看看我们周围的市场就会发现,这样的新组合比比皆是——孩子用的吸管杯,实际上就是吸管与杯子结合的产物;有一种可以展开当凳子用的拐杖,是凳子与拐杖结合的产物;很多高科技的产品也都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添加一些元素之后的产物。
    孩子天生就是好学的,所以他们才会有那么多的为什么。即便你躲着他,他也会不断地追问你,常常问得你哑口无言。如果在他们对外界环境如此好奇的这个阶段,我们漠视了他们的这种需求,他们的大脑就会变得疲软,以后不再有探索的动力,那又何苦呢?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物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很多时候,它们是交融的关系或者是平行的关系,我们又何必硬要让它们对立起来呢?
    看到这则几乎没有大脑的法国人的新闻,我不得不感慨,我们对人类大脑的所知实在是太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