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子在论坛发了一个关于早教的疑惑的帖子,引发论坛一些朋友的思考,也引发了我对于早教的一些思考,拎出来贴在这里供大家讨论。
小小子的发言:
说实话以前只知道一些早教班。而自己也没去上过什么早教班。可这两天看过一些早教论坛上的很多父母的早教后,感觉太多太多的理论了,感觉他们都有道理,这些爸爸妈妈谈论些七田真、杜曼,爱和乐,a波、闪卡、教识字、教数学、教外语,教阅读,做卡片,什么圆点,做的卡要多大尺寸,大了小了都会有反作用,要闪多少次合适,多了少了都不行。自己实施了这个闪卡后孩子进步的效果有多明显。。。感觉自己跟他(她)们太遥远了,每个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得到好的早教机会,可除下班后的那丁点时间,连书都要等宝宝10点睡后才能看,每次都是没5分钟就睡着了,晕,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迷茫,无助。。。有时连个吃饭问题都不能解决,这些东西怎么才能有效实施呢,等我真正学习到这些东西我想孩子也大了。林怡姐,想听听你的看法,你以前也没学过这些东西吧,也想听听大家自己的看法
水天一色的回复:
跟你有同感!我是一名重点中学的教师,所以格外得想让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孩子出生之前看了一些育儿书,就一个感觉“累”,不管是刘亦婷、卡尔威特、还是蒙特梭利,对父母的要求太高了,而且操作不好的话容易走向极端。老公认为孩子应该有个快乐的童年,反对用他们的方法教育(主要是觉得我们的能力有限)。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也认为应该把玩的权利还给孩子。我觉得林姐的教育思想就是这样,让孩子尽情的玩,做父母的把握好或者设计好玩的内容就可以了,这种内容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不限,教具不限的教育方法不是正好适合我们这些上班妈妈吗?累了一天,能和孩子玩一会,不管是孩子还是我们都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你说的那些七田真、杜曼,爱和乐,a波、闪卡,我也不知道,也不打算去知道了,知道得越多越累,总觉得为孩子做得少了,其实,每天陪孩子玩一会儿,才是父母最应该做的。不过,好的育儿方法都是相通的,学学总的指导思想提高一下自己还是要的,具体的方法就不一定要学了,每位家长的水平不同,家庭条件也不同,没必要那么强求自己。现在我的思想也转变了,觉的孩子只要能快快乐乐的长大,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就可以了;当然通过我的努力,希望孩子有一天也可以不教。
林怡的回复:
实际上,在琛琛小的时候,这些书我都没有看过。后来看过七田真的书,书里通篇都是在谈早教的重要性,可操作性的东西几乎没有。不过他提出早教的重要性,这点我是非常认同的。杜曼的书没有详细看过,正好那天有人来推销杜曼的点卡,大概翻了翻配套的那本书,杜曼关于人类大脑发育的规律的提法我觉得是科学的,他那种教孩子识字、数学的方法我认为是可行的,也确实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会他这些东西,只是太机械,也缺乏趣味性,这点我不太欣赏。如果自己对早教不太懂,我觉得看看这些书还是有必要的,至少它们会告诉我们一些原来不了解的教育理念,而所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其实在某些方面都是相通的,如果我们能够有选择地采纳这些理念与方法,并根据宝宝的情况进行调整,它对我们更好地教育孩子应该还是有帮助的,但是切记不要照搬照抄,也不要把早教变成了一种填鸭式的“灌输”。当然,在孩子小的时候,他的思维还没有比较完美地建构起来之前,“灌输”还是必要的,但是这里说的“灌输”应该是提供给宝宝合适的环境刺激,让他自己去吸收,而不是靠父母去填鸭另外,我在很多帖子里也提到了,早教不仅仅是教给孩子知识、常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全面发展,智商、情商、品德、人格和体能都要全面发展,这才是真正值得提倡的早教。
小小子的回复:
那些介绍自己成功经验的爸爸妈妈,因为他们认为“讲早期教育的书很多,可是大多的书让人看了觉得很有道理,可是实际操作起来却无从入手。或者有一些具体的方法,但是没有持续性,今天做了,却不知明天做什么?于是他们依照象杜曼这样的专家的方法教孩子认字,方法和林怡姐的不太一样,但在认识上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说:“认字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尽早可以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而林怡姐说:“我之所以主张要让宝宝尽早识字,是因为识字可以帮助他阅读,而且对他更好地理解语言,提高他的思维能力有好处”
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提高思维能力,我想尽早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不是就是这个呢?但我对这两句还不能理解。
他(她)们也说要给孩子听好的音乐,但她们说不是一般的经典音乐,而是首推“爱和乐”,据说是这种音乐的a波什么的对大脑的影响;而林怡姐说的听一些经典的音乐,并没特指。这个我还是认同林怡姐的观点。只是我放些古典音乐时感觉就象对牛弹琴,我想了解真正让孩子听这些的目的是什么。
另外,他(她)们说我们现在教小孩子什么?从小教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大汽车,小孩子背下来,到了13岁或20岁以后,这些儿歌对他的人生有什么意义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没有,什么都不会有的!因为那些在生活中他自已可以学会了,根本用不着教的!
我们教孩子认识周围的事物难道不对?而要教唐诗宋词才有意义?不过这点林怡姐能让琛琛很小就会说《蜀道难》之类的文章,大概林怡姐跟他们的观点是相同的?
还有,就是他们提倡的看些世界名画,他们认为现在家家户户挂个卡通画,最简单的线条,最单调、平板的色彩,最无聊的结构,结果我们让小孩子天天看、天天看,于是他的头脑就长得庸俗、简陋、无聊,将来不只没有美术的鉴赏力跟创造力,他连对人生的问题都没有办法想到深刻的一步,而且他的灵感被障碍掉了。
他们还教数学,按他们的方法可以很轻松地教会一个1岁以下的孩子加减乘除运算。难道让孩子这么早算术这么重要?感觉自己说得有些乱总之我的感觉是:林怡姐的很多理论和他们是相近的,有种不谋而合的感觉,而林怡姐以前没看过这样的方法,很是佩服林怡姐无师自通的智慧。
林怡的回复:
看了小小子的跟帖,不得不由衷地感叹,你真的是一个很爱思考,而且很有头脑的妈妈(或者爸爸?),相信有你这样的父母,宝宝将来也会很出色的。
正如你说的那样,很多早教的书都会给人“看了觉得很有道理,可是实际操作起来却无从入手”的感觉。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而且每个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也都存在偏差或者有早晚之分,跟宝宝交流的时候,我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宝宝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以让我们的方式贴合他的实际,发挥更好的作用。别人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启示,真正如何去实施,还是需要父母根据当时宝宝本身的实际情况以及环境的变化进行一些调整的。
关于识字,它对培养宝宝独立阅读的习惯与能力确实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最终的目的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语言,提高思维能力,实际上应该还包含更深更广的内涵。宝宝越小,他的好奇心越重,探索周围环境和了解未知世界的欲望越强烈,而图书正好能提供给宝宝一个全新的世界,甚至一个带有魔幻色彩的世界,满足他们的这种欲望与好奇心。另外,宝宝小的时候,他分辨事物细微区别的能力更强,所以一些看起来差别不大的文字,那些大孩子难以区分,但是如果当宝宝处在对细微事物敏感期这个阶段就把这些东西给予他们,他们往往很容易就能区分,这也就是杜曼他们那些方法之所以能够实施的原因之一。加上宝宝小的时候,他吸收来自周围环境的刺激的能力非常惊人,只要他感兴趣,这些刺激就会进入他的脑海,根本就不需要我们去灌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很惊奇地发现宝宝突然学会什么东西了,而我们根本就没有教过他的原因。他天生就有学习的动力与需要,如果能在这个时期满足他这种内在的需要,其实对他的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我提倡早识字早阅读,但是并不认为识字阅读就是早期教育的重心,它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部分,如果片面地强调这一点,宝宝就不可能全面发展。识字阅读不需要时间太长,每天坚持一两分钟我觉得都可以,如果宝宝不感兴趣就不要强求,而且一定要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以宝宝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这个话题要展开说实在是太多的内容要说,我在短时间内没有办法把我的想法完整地整理出来,以后再一点点展开了说吧。
其实我个人觉得,各种各样的音乐都可以让宝宝领略,但是在他小的时候,最好还是多给他听一些比较经典的音乐,一方面因为这种音乐很美,确实可以带给宝宝一种美的熏陶,另一方面,这种音乐不会太吵闹,不会过于激烈,免得带给宝宝过于强烈的听觉冲击,反而对他影响不好。宝宝小的时候,很多事情你都是看不到效果的,但是时间长了,你就会明白,其实这一切都不是对牛弹琴,它们终究都会有成效。况且,宝宝吸收外界刺激的方式跟我们成人是不一样的,他可能一心能好几用,所以有时候,你看他根本就没在意你们的谈话内容,但是如果说到他感兴趣的话题,本来看起来专心致志在干别的事情的他会突然插话进来,让你大吃一惊。或者他会突然说起什么什么事情,而你以为他根本就没有在意或者根本就没有经历过。事实上,从宝宝降生那天起,我们就一直在“对牛弹琴”,他听不懂话,但是我们坚持在跟他说话,给他念儿歌,讲故事;他听不懂音乐,但是我们经常给他哼唱小曲;他不会做各种各样的动作,但是我们坚持在抓着他的小手学着跟人说拜拜,表示欢迎……诸如此类,我们“对牛弹琴”的事情实在是做得太多了,并且,所有这一切我们都不可能在当时就看到效果,尤其宝宝小的时候。然而,正是因为我们“对牛弹琴”多了,宝宝的进步才会如此神速如此惊人。如果我们不对牛弹琴,我们根本就没法想象,宝宝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让宝宝听音乐的目的,我想不外乎以下:给宝宝一种美的熏陶;带给宝宝一种美好的享受;通过这种美妙的声音的刺激,促进宝宝智能的发展;让宝宝从小就熟悉这一切,将来也会很自然地接受这些比较高雅的东西,提升他的人生。
记得有天跟雪茄聊天,有一段讨论,关于3岁前的早教是否有效,内容都整理出来帖在论坛了。小时候带给宝宝的这种影响,我们可能当时看不到成效,但是当他大了之后,所有这些都会通过他的潜意识对他施加影响。比如我自己,生在南国水乡,从来就没有发愁过什么时候会缺水,所以一直到现在,虽然我生活在严重缺水的北京,我也知道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但是即便我刻意去注意这个事情,我仍然会比别人浪费更多的水源。再比如,我有个朋友,她妈妈喜欢唱歌,从她很小的时候起,她妈妈就教他唱歌,结果她长大后一直就对歌唱充满了热情,歌唱对她老说几乎就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音乐、美术、儿歌、古诗词,所有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很美的,都能带给人一种精神层面的滋养。因为从小就有这些熏陶,宝宝长大后,他会成为更有内涵更有深度更有思想的人。虽然这些东西可能在实际生活中根本就用不上,但是他们会让一个人的精神更加充实,让一个人显得更有涵养,所以不能用那种功利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况且,给于宝宝这些方面的刺激与教他认识周围事物没有任何冲突,如果一定要把这些都对立起来,那肯定是有问题的,宝宝的成长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古人有无为而治的提法,我想,我们教育宝宝可以参照这种方式,来个无为而教。如果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以水到渠成并且宝宝感兴趣的方式提供给他,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世界名画当然是好东西,我也喜欢看,虽然我说不出来它究竟好在哪里,但是看了,你就觉得很美,觉得心里很舒坦。包括听一场音乐会也是一样的感觉。卡通画当然也有它可供欣赏的地方,那是另外一种美,没有必要一概地排斥。但是,在宝宝小的时候,我觉得还是要尽可能给他提供品味高雅一些的东西,这样确实可以提升宝宝的鉴赏力,甚至提升宝宝的灵魂。我在其他帖子里包括给朋友们问题的一些回复里也提到了类似的想法。想象力创造力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一样需要依赖于我们大脑掌握的材料,材料越丰富越卓越,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发挥得越好,所以,我们给于宝宝的材料越丰富越有档次,宝宝将来在这个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切也才能越丰富越有档次。
谈到算术,我不是特别主张让宝宝那么早就去学,我觉得语言比算术更重要。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基础,而生活中即便非常细微的事物的处理,都是需要通过思维来实现的。比如宝宝要理解周围的一切,要悟出什么道理,其实最终都需要仰仗语言来实现。算术看起来似乎与语言的关系不大,但是,那些公式之外甚至包括公式本身的表述,尤其是各种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归根结底都是以语言的方式来表述的,虽然这些语言不见得需要说出来,或者写出来。我认为语言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宝宝从小语言能力发展比较好,那么他学习别的东西的能力也会相应地比较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