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牙膏画笔白纸弧线家庭教师 |
分类: 父母智慧 |
透过画笔看世界
对于宝宝来说,酷爱涂鸦是他们的天性,本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刚刚一两岁的琛琛每天可以坐在随便哪个角落像抓投枪握匕首一样捉住画笔一动不动地玩三四个小时的“绘画艺术”,并且创作一百多幅不明所以的作品,其作画效率之高令我深感惊诧。更让我惊诧的是,他的那些作品几乎要掀起一场重新改写美术与绘画历史的运动。如果那些一团糟的线条与色块的罗列也算是艺术的话,书画界已在天国的前辈们恐怕要难以瞑目了。尽管如此,小家伙创作的那些“惊世骇俗”的作品带给他的诸多好处仍然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琛琛的第一幅作品起用了水泥地与粉笔作为材质,他给那幅作品取名为“鱼”。那是一个晴朗的秋日,在众多观众的簇拥下,琛琛摆开架势蹲在地上,用手中的粉笔从左脚开始使劲抡着胳臂向右脚方向画了一条长长的弧线,画完那条弧线,小家伙长长地嘘了一口气。接着,琛琛回过身来,从左脚开始向右脚方向画了另一条相对的弧线。为了画好第二条弧线,小家伙甚至不得不踉踉跄跄向前爬行了几步。在两条弧线封闭的那头,琛琛费了好大的力气终于顺利地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就这样结束了。
等完成了他的杰作,小家伙的小鼻子尖上渗出了细细密密的汗珠。这便是琛琛的“鱼”,那条所谓的“鱼”没有鱼鳍、没有鱼尾,更没有鱼鳞。事实上,那只是两根交叉的曲线中间多了一个并不算圆的圆圈。如果没有小家伙的解说,在场的观众恐怕没有一个人会想到那是一条鱼。尽管如此,观众们还是丝毫没有吝惜他们的掌声。那阵热烈的掌声使得1岁多一点的琛琛没有了理会他鼻尖上那些咸咸的液体的心思。为了表达他的喜悦之情,小家伙也噼里啪啦拍起了胖墩墩的小手,直到两只小手最终都变得白里透红。
那条躺在水泥地上的“鱼”以及爷爷奶奶叔叔伯伯阿姨们热烈的掌声使琛琛一夜之间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因为水泥地不能搬回家,因此,琛琛学会了用铅笔或者圆珠笔在白纸上作“画”。尽管他抓笔的姿势让人无法恭维,但他画画的热情实实在在有些撼人心魄。小家伙每天一百多幅的“鱼”使家里厚厚的一摞白纸很快地消融,并随即出现了“洛阳纸贵”的尴尬局面。
美丽的大自然吸引了小家伙的注意力,小家伙对白纸的热情因此多少有些减少。更重要的是,小家伙不再仅仅热衷于画他的“鱼”了,他的画渐渐变得热闹起来:除了“鱼”之外,他的石子或是铅笔圆珠笔所到之处可能会今天添上一棵树,明天添上一棵小草,后天添上一只小虫子或是一朵小花,当然,他的“鱼”也先后添上了鱼鳍、鱼尾和鱼鳞,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鱼”。
为了“逼真”地画出一只小蚂蚁、一只甲壳虫、一棵小草、一片树叶……琛琛开始在草丛里匍匐前进,将所有裤子膝盖处一律染成地地道道并且不可逆转的草绿色。在草丛里匍匐前进的那些日子里,琛琛熟悉了众多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并且由一开始的“那棵树”、“那朵花”、“那只小虫”转而使用“合欢树”、“紫荆花”、“七星瓢虫”来指代他逐渐熟悉了的外部世界。在各种画笔的指引下,琛琛将他探索的目光转移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当然也包括更为微观的细节。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游荡了一段时间之后,琛琛的绘画内容突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终于可以完整地布置一个场景了。
“妈妈,快看我的画。”琛琛通常会很欣喜地将他的大作拿到我面前与我分享。两三岁的琛琛可以画出有明显意义的画了,尽管那些“画”与美学大相径庭。通常我会假装读不懂他的作品,于是,小家伙只好认真地为我讲解:“妈妈,你看,这是一条小河,小河的旁边是山,山上有大大小小的树,树上还有蜗牛、小蚂蚁,它们正在捉迷藏……小蜗牛躲在壳里,谁也找不到它。”
琛琛的画谈不上形似,更谈不上神似:小蚂蚁的腿可能比三只小蚂蚁还要粗,小蜗牛比小蚂蚁小了至少四倍。他的画布局可能很凌乱,着色也非常不合理,不协调,总之有太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既然我和先生都没有美术细胞,我就无法指望琛琛违反遗传规律,产生基因突变,对绘画心有灵犀不点也通,更不指望小家伙成为未来的凡高、莫耐。我知道,我不能挑剔地去评价他的画,因为,这种评价最终只会招致皆大不欢喜的结局。虽然从美学的意义来看,他的画确实不怎么好,但是琛琛的画充满了幻想,充满了奇妙的构思,这就足够了。而更让我开心的是,他的解说贴切而又生动。他的画因此带给我一种另类的美的享受。仅此一点,我就该大大地鼓励他,更没有打消他利用画笔窥探世界的积极性的道理。因此,不管琛琛的画怎么与美学大相径,我都会尽可能地鼓励他:“画得不错,你看,这只小猫多可爱,他看着妈妈笑呢!你看,这棵小草被风吹歪了,那些小草就不怕风,它们直直地站在那里。真勇敢!”
涂鸦不仅锻炼了琛琛小手指的活动能力,培养了他的自信心,也更好地滋养了他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即便他没有因此成为一个绘画的神童,那又有什么不好呢?
记得有一次,小家伙在白纸上画了太阳、小树、小草,还有小花,我正夸他画得好呢,他大笔一挥,很快就将那所谓的太阳、小树、小草、小花给涂没了,于是,整个画面变得乱糟糟一团,只剩下星星点点几个小空白:“天黑了,只剩下天上的星星了。”小家伙一边说,一边继续在那少得可怜的空白处涂画,最后整张白纸成了漆黑一团。“妈妈,你看,一朵乌云飘过来,把星星挡住了,现在什么都看不到了。”本来还算看得过去的一幅画,就这样让他给糟蹋了。我在一边看着好好的一幅画就这样被毁了,但是我还是克制住了自己想要制止他的破坏行为的冲动,让他按照他自己的意思完成了这副关于“乌云”的画。
随着琛琛一天天长大,我越来越庆幸当他在那张白纸上胡乱涂抹的时候,我没有呵斥他。因为我温和的态度,他的自信心、想象力得到了保护,或许这就是他在以后的日子里变得十分自信的原由之一吧。
在我赞赏的目光关注下,琛琛更加雄赳赳气昂昂地在他绘画的世界里闯荡,遍寻属于他的新鲜奶酪。
“妈妈,给我买点彩色牙膏吧!”见了人家画国画,琛琛突然对那些“彩色牙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盒“彩色牙膏”如果能让孩子成为齐白石、徐悲鸿,那岂不是太奇妙了?我的心里难免要打打如意算盘。当然这种如意算盘离现实毕竟太过遥远,我也没有点石成金的魔法,那就只有作罢了。况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做父母的实在也没必要那么功利。画不成国画有什么要紧?买点“彩色牙膏”帮助他辨认辨认颜色总是一件乐事吧!为了表示我对他的支持,当天我就抱回一盒“彩色牙膏”。果然,“彩色牙膏”的到来使琛琛画画的兴趣更加浓厚起来。我们用一只小塑料桶充当笔洗,一个汤盆当了调色板。琛琛磨刀霍霍,开始深浅浓淡地宰杀各类家庭财产。
随着“彩色牙膏”的进驻,只一会儿的工夫,家里几乎每一件物品都遭受了一场浩劫:墙壁、被子、床单、枕头甚至我还穿在身上的衣服都在小家伙挥毫泼墨的过程中被迅速地改头换面。尽管我一再地挽救,部分家产还是没有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妈妈,我给你的白衣服画一朵漂亮的小红花吧!”小家伙跌跌撞撞地扑了过来,我还没来得及躲避,“彩色牙膏”便抹了上来。可怜我情有独钟的一件衬衣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好在琛琛还算“知书达理”,在我三寸不烂的凌厉攻势下,“彩色牙膏”事件很快便得到了控制并且就此画上了句号。
“彩色牙膏”事件给了我一次“塞翁失马”般的教训,也换回了琛琛对各类颜色了如指掌般的熟悉。深蓝、浅蓝、湖蓝、海蓝、天蓝,深红、浅红、洋红、桃红、粉红、大红,深黄、浅黄、鹅黄……在琛琛这个颜色大王面前,面对那么多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色彩,本来不色盲的我突然之间对颜色完全没有了感觉。
“琛琛那么喜欢画画,何不给他报个绘画班?”禁不住邻居的诱惑,我一时心血来潮,当真就要给琛琛报个绘画班,但因为琛琛太小,没有适合他的绘画班,于是我只好给他请了个家庭教师。
很快我就发现,给琛琛请家庭教师是个极其严重的错误。他根本不喜欢那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对真正的绘画也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热情高涨。教琛琛画画不仅没有有效地调动起他学习画画的兴趣,相反却使他对画画从痴迷到废寝忘食转向兴味索然。望着小家伙皱着眉头一脸无奈的小模样,我终于明白,画画其实只是他探索世界的一种独特的方式,与真正意义上的酷爱画画没有任何关系。既然如此,我又何必强求呢?在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我们虎头蛇尾地结束了他学习绘画的课程。
正如所有童话的结尾一样,在家庭教师走后,琛琛开始了他信笔涂鸦的幸福生活。
(摘自《林怡说早教.育儿体验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