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教育早教宝宝林怡中国 |
分类: 育儿心绪 |
写给父母的知心话
在摇篮发了一个名为“教育的目的是有一天可以不教……”的帖子之后,很多摇篮的妈妈和我成了好朋友。因为这些热心的妈妈和他们可爱的宝宝,第一次在论坛活动的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特别令我感动的是网名为“yangyangbaobei”的妈妈,在断电断水的艰难条件下把我的帖子整理出来,发送给摇篮的妈妈们分享;添妈等很多热心的妈妈们在我出差、电脑出现问题时,因为担心我找不回帖子,夜深了还在帮我顶帖;很多妈妈把我的帖子打印出来,分发给亲朋好友共享;还有很多加我MSN的妈妈们带给我许许多多的温暖,并且在线下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在我遇到难题的时候给予我无私的帮助……
在摇篮感受到的温暖让我疯狂地爱上了网络,因为网络,因为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我开始写我的博客“林怡育儿在线(http://blog.sina.com.cn/m/linyiyuer)”,并在中国早教网设立了“林怡早教专栏”。我希望有更多的父母了解早教的真谛,消除对早教的误解,让更多的宝宝因此受益,所以我在忙乱中抽空无偿地经营这一切。我深深地爱着我亲爱的儿子,理解天下所有妈妈的心,我想要以这种方式跟天下和我一样深爱着孩子的妈妈们进行更快速更有效的交流。
网络总是要更新的,很多东西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再留有任何痕迹。当某一天,你突然想起要重拾往日的记忆,这才发现它们早已碎裂如泥。很多妈妈在网上留言或者通过MSN鼓励我写书,于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赶出这一套4册《林怡说早教》,作为献给所有深深爱着自己孩子的父母和我亲爱的儿子的第一件铅印的礼物,让它在这个世界留下一点爱的痕迹与温馨的记忆。
我很开心很多姐妹在网上称呼我林怡姐或者干脆称呼我林怡,这使我们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使我感受到更多的温暖。我从来没把自己当个专家看待,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妈妈,儿子的降生使我成为早期教育的发烧级拥戴者和执行者。从他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起,我就利用我掌握的早期教育知识全面实施我的早教方案,将儿子培养成一个具有很强自学能力,喜欢探索,幽默风趣,爱好广泛,具有号召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孩子,而我自己也放弃了稳定舒心的科研工作,供职于一家国内知名的育儿杂志,担任早教编辑,从事我热爱的早教工作。
我很庆幸我是一个快乐的母亲。儿子的降生带给我另一种全新的人生。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我有太多的体验与感受,期间虽然有很多的辛苦与艰难,但是更多的是做母亲的快乐与欣慰。养育孩子其实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看着心爱的宝贝一天天进步,他会带给你很多的惊喜与快乐。我甚至还没来得及享受,儿子依偎在我怀里的日子就飞一般流失了。这使我有些怅然若失。于是,我对我身边每一位有了小宝宝的朋友说我的感受,请求他们珍惜现在这些将来有一天会一去不复返的美好日子。越来越多的朋友用我的方法跟宝宝交流,他们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
我无意于夸大3岁前早期教育的作用,但是我的经验让我坚持认为,3岁前妈妈给予孩子的一切都会对他的未来甚至一生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孩子的智商还是情商,品德还是性格,抑或行为模式,早期教育给宝宝带来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刻的。
有研究表明,影响人智力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人类的性格也基本在3岁之前就已经成型,所以中国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毫无疑问,遗传因素在卵子受精的瞬间就已定型,而环境则千变万化。因此,我们唯一可以调控的是环境因素,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早期教育环境。在宝宝早期发展的关键期里,如果有合适的方法加以干预,那么,个体的智力和其他能力、包括性格等等各方面都会获得良好的发展。相反,如果宝宝早期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或被剥夺了学习的机会,即使宝宝有着非常优越的天赋,他也无法获得良好的发展。
很多人反对早教,原因就是早教给孩子增加了太多的负担,让孩子疲累不堪,结论就是让孩子学多了不好。其实,关于早教,我们有太多的误解。不少人将早教单纯地理解为“教”,于是,“早教”就演变成了“早期的灌输”。因为孩子们无法接受父母的这种灌输方式,于是不少父母反映:“我们家孩子就是不肯学。”“我们家孩子就是笨,教他多少遍他都记不住。”其实“教”宝宝东西,仅仅是早教非常小的一个部分。无论我们跟宝宝游戏,还是照料宝宝,所有这一切行为都包含了大量“早教”的内容。比如,你给宝宝穿衣喂奶,你对待他的态度,你跟他说话的语气、语调,你动作的轻柔与粗暴等等,所有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其实都在给宝宝进行早教,给宝宝传递某种信息,而宝宝也就在与我们的交往中学到大量的生活常识,养成不同的性格与行事方式,学会以某种方式来管理自己的情绪与行为……
不可否认,确实有不少孩子在父母的“早教”模式影响下变得越来越缺乏想象力、创造力,成了一个纯粹承载知识的被动而没有活力的载体,或者成了一个虽然懂不少事情,但是情商低下、自理能力极差、性格怪异的小东西。父母的教育导致这样的后果惟一的原因就是父母的教育不得法。因此,孩子的问题首先是父母的问题,一旦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我们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得当,反思我们是否给予了孩子最需要的东西。
从儿子出生那天起,我就一直当他是个小大人,在他清醒的时候陪他玩耍,给他讲解他遇到的任何事物与行为规则。尽管我看不到任何成效,但我一直都在坚持,因为我确信,总有一天,他会明白一切。果然,到两三个月的时候,他开始对我的各种游戏做出回应,他会明显地期待我与他嬉戏。更出乎我意外的是,到他3个多月的时候,他居然已经能够转动小脑袋去寻找我悬挂在墙壁上的几种小动物,并且能够准确地区分那几只小动物了。那一刻,我欣喜若狂,有什么比看到那个还在母腹就与你声息相通的小家伙对你的一切做出回应更令人激动的事情呢?其后,他6个月开始识字,两三岁开始独立阅读,以后一直发展良好。我现在不清楚他以后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我没期望他发展成为什么大家,但是至少我在他3岁之前的付出有了回报,而我现在成了一个很轻松的妈妈。
教育是延续的,需要积累,同时又是非常个体化的。因此,教育要信专家,需要以一些科学的理论和理念作为基础,但又不能完全信专家,它必须依赖于妈妈对宝宝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对宝宝施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教育。教育没有一个人人可以套用的模式,找不到一把万能的金钥匙,只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妈妈都可以成为非常成功的教育家,前提就是你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与理念,在这个基础上认真地观察宝宝,及时发现他的特长与注意的重心,按照宝宝的天性来养育宝宝。
每个宝宝都是独特的,因为他的独特性,所以无论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优秀的孩子,他始终是让你深感骄傲的那一个。我们不必因为张家的宝宝认了很多汉字就强迫宝宝也亦步亦趋去认汉字。如果李家的宝宝喜欢绘画,那让他涂鸦好了。为什么一定要走那条永远的独木桥呢?
不管教宝宝什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因为无所用心,你和宝宝之间就都不会有不必要的压力,因为没有压力,你们游戏的乐趣就不会降低,因为保持了游戏的乐趣,宝宝就会热衷于这些游戏,并身心放松地从这些游戏中获益。
观察宝宝,发现宝宝的兴趣点,利用他的兴趣点,将他的兴趣延伸,并且通过这个点,将宝宝的兴趣扩充到与这个点相关的非常广阔的一个面,这样妈妈就能轻轻松松地引导宝宝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比如宝宝不喜欢识字,不喜欢读书,就喜欢玩霸王龙,那给他多买一些霸王龙的玩具,然后再给他买来有关霸王龙的光碟、书籍,给他提供更多了解霸王龙的途径与机会,相信他不会拒绝,他会如饥似渴地去挖掘他感兴趣的这些东西。于是他探索事物奥秘的兴趣,他读书的兴趣,他的思维能力就会通过霸王龙辐射出去,在与霸王龙有关的游戏中得到延伸与拓展,妈妈的目的也就轻轻松松达到了。你和宝宝彼此之间都没有了任何压力,换一个角度去解决问题,一切便都变得轻轻松松。
有关早教的问题,偏听任何一个专家的说法都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你真正需要听的是孩子的心声,你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外加你自己的直觉。孩子会以他独特的方式来告诉你应该给予他什么,你的知识积累和经验以及直觉也会告诉你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聪明的,因为只有你最了解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