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究事物的好习惯(摘自晏红新书《培养幼儿好习惯》

(2006-03-21 22:00:09)
标签:

教育

育儿

珠子

手印

好习惯

法国

分类: 智商开发

探究事物的好习惯

 

一个小案例

如果问大科学家与你家孩子有什么异同?你一定觉得这个问题太不可思议了,混沌未开的自家孩子怎么能与学富五车的大科学家相提并论呢?从表面看是这样,但实际上未必就找不到共性。他俩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对学问的研究状态。

当你家孩子拿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把玩来把玩去的时候,联想一下考古学家或者地质学家对一块石头揣摩来揣摩去的情景,你是否觉得你家孩子的样子酷似科学家在搞研究?

当你家孩子对花坛里的一群小蚂蚁端详来端详去的时候,联系一下生物学家不但端详花坛里的蚂蚁,而且还专门养蚂蚁端详,拿在放大镜或者其他先进仪器下端详的情景,你是否觉得你家孩子的样子酷似科学家在搞研究?

其实何止是酷似!你家孩子本来就是在研究学问!只不过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建设生活和社会,你家孩子的研究成果则是为了更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历,可见,科学家的工作与你家孩子的工作就这么“差之毫厘”!

 

孩子天生都有探索事物、研究问题的倾向

最近的学习理论研究成果发现,孩子的知识来源并不是你耳提面命传授的直接结果,而是孩子主动积极建构的成果,这就是说,孩子出生以后,任何外来的知识他都不“认可”,只有通过他自己的研究和探索,觉得与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对上号”了,他才会“认可”外界教给他的知识。否则,你说你的,他就只当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根本就没敲“回车键”。

每个孩子都是从这段“研究经历”走过来的,他“发现”知识的过程是与科学家一样的。首先他像科学家一样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凡事爱探讨个究竟,不像我们普通成人懒于质疑和思考;其次他不接受现成的知识,非得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反复尝试才会真正认可知识,就像科学家依赖实验、尊重事实、求得真知一样;最后他像科学家一样不盲从权威,也善于“超越自己”,如果发现下次实验结果与以前不同,他很可能就会推翻以前的结论,他才不怕犯错误呢,也不怕“贻笑大方”。

 

培养探究事物的习惯对孩子的发展意义是开发潜能的关键

培养探究事物的习惯是开发潜能的关键。孩子生而具有的这种研究热情和研究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弱,虽然后来他知识积累的速度和广度可能呈几何级数增长,但是他的“研究意识”越来越淡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少了。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因为我们在观念上把孩子当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在做法上鼓励孩子被动听讲、背诵和练习,在评价上聚焦孩子获得知识的结果,而不在乎他是否是通过优良方式获得了这些知识,也就是说不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我国教育界已经发现并在努力矫正这种状况,比如中小学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幼儿园从法国引进的“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都是以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为宗旨,而不是单纯地以训练孩子掌握多少知识和技能为宗旨。

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参观了法国幼儿园和小学的科学教育项目以后说:“在法国,我看见甚至三四岁的孩子也在写科学报告。”随从参观的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的 国秀华老师曾经介绍过法国一个培养孩子科学研究精神的活动。266岁左右的孩子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研究“手的大小”。老师一步一步地设问:“我们每人都有一双手,它们一样大吗?”“用什么方法知道手的大小呢?”“哪种办法能使我们更精细地知道手的大小呢?”最后孩子们决定用“画手印”和“抓珠子”的办法研究手的大小。“画手印”就是在一张画有方格的纸上画出手印,然后数手印所占的格子,谁的手印占的方格多,谁的手就大。“抓珠子”就是小朋友抓一大把珠子,然后用线把珠子串起来数珠子,谁抓的珠子多谁的手就大。经过尝试两种实验方案,统计结果是一样的!即不管是“画手印”还是“抓珠子”,全班手最大和手最小的两个小朋友都是那两个人。

如果让孩子与爸爸妈妈比比谁的手大,我们很可能就与孩子手心对手心比画两下就得出结论了,“爸爸妈妈的手大”这个真理就这么简单地被定格了,可是我们让孩子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是多么粗糙啊!什么叫尊重事实,什么叫反复实验,什么叫统计分析,什么叫科学研究,孩子是一点感觉也没有,我们也很少想到要让孩子自己研究出来这个结论。因为我们在潜意识里觉得只要有个结果就行了,还用那么费心来评价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吗?

可见,与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观念相比,我们有必要调整调整自己的观念,向孩子灌输科学知识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研究”科学知识,让他多动手,多活动,这样也许比直接接受知识花的时间长一些,知识量少一些,但是你家孩子留住了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不正是当代社会最看中的品质吗?

 

培养孩子探究事物习惯的教育策略

1.维护孩子研究智能的普通做法:

培养孩子好奇、好问的好习惯

★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摆弄,不打断他

★不急着回答他的问题,给他设计研究方案

★为他解决问题提供充分的材料

2.开发孩子研究智能的特殊做法:

借鉴法国“动手做”的科学教育程序,做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研究生导师”。

父母与孩子一起研究学问的程序是这样的:问题猜想→验证→记录→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3.举一个实例以供模仿。

有一天你往家里买了一只小兔子,孩子好奇地问:“兔孩子喜欢吃什么?”你不直接回答,而是说:“你猜猜。”孩子的任何猜想你都不否定也不肯定。你鼓励孩子亲自去验证,并让孩子把验证的结果记录下来。记录的办法有很多,可以给孩子钉两本书,一本书画兔子爱吃的食物,一本书画不爱吃的食物;也可以设计一个较正规的统计表,让孩子在上面贴画或者画画,如下图:

 

兔孩子的食物习性统计表

兔孩子爱吃的食物

兔孩子不爱吃的食物

(贴画或者画画)

(贴画或者画画)

 

根据记录,孩子最后可以统计出来结果,他关于兔子食物习性的“研究”也就可以暂时“结题”了。

其实,孩子在验证猜想过程中会产生更多更丰富的问题,于是你可以因势利导孩子逐渐深入研究兔子的各种特点,真是趣味横生。只是父母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你不是孩子问题的“解答者”,是为孩子验证猜想而提供材料的“支持者”,这样你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是“研究生”,而不是消极等待答案的“乖学生”。

 

温馨提示本案例

不要小看孩子“无所事事”的玩耍,孩子最初所获得的知识都是他自己“研究”出来的,更不要把孩子探索就事物的现象理解为故意捣乱。例如,爸爸妈妈刚刚警告孩子:“不要往地上撒水,要不然地上就湿了。”果真是这样吗?那得试试看!于是他“故意”往地上撒水,然后还在地上踩一踩,检查地上是不是确实湿了。他可能要反复“实验”很多次,最后发现是同一结果,他才会真正把这个“研究成果”定位为一个可靠的知识。可见,宝宝最初所获得的知识都是他自己“研究”出来的,家长好心的劝告他基本上“不领情”,除非他自己验证出来可靠的成果。

如果一个人渐渐成熟了并且也渐渐地丢掉了童心,那他就是一个标准的成年人;如果一个人心智成熟了并且还保留住了童心,那他可能是一个很富有天分的成年人。例如毕加索,他虽然谙熟绘画技能,但是未泯的童心成就了他辉煌的事业;例如爱因斯坦,他虽然精通现代物理学的奥秘,但是孩童般的想象力让他走到物理科学的颠峰,他还深有感触地留下一句旷世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可见,如果父母帮助孩子留住他生而具有的研究激情,实际上是帮他留住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