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霍彦儒
(2023-08-25 17:54:26)
标签:
文化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
继往开来、再接再厉,踔历笃行、潜心研究,
创作新成果,做出新贡献
——在庆祝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2023年8月9日)
各位领导、顾问、理事,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会迎来了30岁生日。三十而立。我会理事和部分会员欢聚一堂,庆祝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感到激动和自豪。值此,我谨代表第二届理事会向前来参会的各位领导、顾问和嘉宾、与会理事、特邀参会会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曾在我会先后任过顾问、领导、理事和会员的表示衷心的感谢,对长期支持和帮助我会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对曾分别在宝鸡炎帝研究会和宝鸡周秦文化研究会做出过重要贡献、不幸离开我们的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陈同钢先生,顾问宝鸡市政府原常务副市长宋安华先生、市政协副主席田世珍先生,宝鸡炎帝研究会第一届执行会长、市社科联原主席武玉润先生、宝鸡教育学院教授张序民先生,学术顾问张文彬先生、李学勤先生、石兴邦先生、陈莲开先生、何光岳先生、刘宝才先生,以及故去的理事、会员表示深切的怀念
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前身是“宝鸡炎帝研究会”,成立于1993年8月9日。2004年1月,依托宝鸡炎帝研究会又成立了“宝鸡周秦文化研究会”。根据国家《社团管理条例》有关精神,于2015年5月,两会合并,更名成立了“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现有会员260多名(不含分会会员),下设周文化(岐山)、秦文化(凤翔)、抗战文化、易经文化等4个分会。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于2016年成立了中共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党支部。
我会自成立以来,在中共宝鸡市委、宝鸡市人民政府支持下,在市民政局、市社科联和市社会组织党工委具体领导、指导下,经过五届全体理事和会员的共同努力,30年来,在学术研究、社科普及、社会服务、学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受到上级党委、政府和管理部门多次表彰和奖励。
下面,我代表第二届理事会就我会30年来工作做一简要回顾。不妥之处请各位提出批评和建议。
我会自成立以来,就确定“以研究炎帝·姜炎文化和宝鸡地域历史文化,承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普及社科成果,服务经济社会”为宗旨,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
依据国家《社团管理条例》和我会《章程》,始终坚持了正确的办会方向。严格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学会工作能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立足本地,联系实际,开展一系列研究和活动。通过信函和群网、博客,及时的将上级的有关方针政策和理论学习文件传达给会员。先后五次组织常务理事集体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话和“两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及十八、十九、二十大会议精神。又根据学会人员分散的特点,结合各自的研究,要求会员自觉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不忘初心,做好研究工作。
二、坚持开展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是学会的生命线、凝聚力。为此,我会30年来始终将学术研究置于学会各项工作的首位,以学术研究引领学会各项工作。在这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撰写发表论文。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会员个人在《光明日报》《清华大学学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核心刊物和各级各类报刊发表论文(包括研讨会)不下3000篇。其中有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期刊、《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摘编、题录。尤其以我会名义发表在2006年7月30日《光明日报》上的《宝鸡: 炎帝故里姜炎文化的发祥地》长篇论文,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对确立、宣传宝鸡是炎帝故里、全球华人老家,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举办学术研讨会。30年来,我会主办、承办、参与召开炎帝·姜炎文化、周秦文化等各类学术研讨会、座谈会、论坛不下百余场,参与学者不下5000人次,其中市外学者不下300人次。其中受市政府或县区政府委托,先后召开了六次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研讨会。分别为2002年8月,我会与中国汉民族研究会联合召开了“炎帝与汉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10月,在我市举办的首届“全球华人省亲祭祖大会”期间,我会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召开了“炎帝与民族复兴”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9月,在我市举办的第二届“全球华人省亲祭祖大会”期间,我会与中国先秦史学会联合召开了“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9月,在我市举办的“两会”期间,我会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了“中国(宝鸡)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高层学术论坛;2016年8月,我会与中国先秦史学会、凤翔县人民政府联合召开了“中国(凤翔)首届秦文化”研讨会。2017年8月。我会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渭滨区人民政府联合召开了“姜炎文化与丝路寻根”高层论坛。
除此之外,我会还先后单独或与市社科联、市文物局、凤翔、岐山、凤县、市教育学会、市老科协等单位和社会组织联合召开了“建设文化宝鸡”、 “北首岭仰韶文化”、“宝鸡历史文化与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眉县五位农民护宝精神”、“吴山文化”、“宝鸡建城历史与得名”、“新时期炎帝·姜炎文化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炎帝(人文资源)与宝鸡旅游” “秦穆公与雍秦文化”、“炎黄二帝与宝鸡”、“炎帝故里与宝鸡文化旅游产业”、“羌文化与凤县”、“周文化与岐山”“西凤酒文化”“首届秦文化”“党崇雅与蟠龙山村建设”“女登文化与槐原村文明建设”等专题研讨会或座谈会。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我会与岐山周文化研究会连续召开了11次周文化及周文化系列专题研讨会,与渭滨区非遗中心召开了4次炎帝·姜炎文化研讨会,在当地产生了较大影响。
三是编辑出版图书。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我会编辑出版图书(包括内部、个人出版著作)不下百余部。由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图书有:《炎帝与汉民族论集》《炎帝与民族复兴》《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宝鸡建城历史与得名》《宝鸡历史文化》《宝鸡炎帝故里》(画册)《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陕西省志•炎帝志》《厥功甚伟 其德至大——<</span>陕西省志•炎帝志>汇评》《商周金文编—宝鸡出土商周金文集成》等10余种,共计约500万字。与市社科联编辑出版的著作有《炎帝•姜炎文化》《炎帝论》《姜炎文化论》等3部,共计约100万字,与市民政局联合编辑出版的书籍有《政区大典——宝鸡分卷》《宝鸡村落地名文化》两部,约150万字。与凤翔秦文化研究分会编辑出版了《辉煌雍城——全国(凤翔)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与陕西黄河文化促进会共同摄制了《华夏始祖—炎帝》记录片。自2016年起,我会又组织编纂了《宝鸡抗日战争志》。会员个人撰写出版的专著涉及炎帝·姜炎文化、周秦文化方面的主要有《炎帝传》《炎黄子孙称谓的源流与意蕴》《中国节日志•祭炎帝》《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炎黄学》《先周文化研究》《中华帝制的精神源头—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华瑰宝石鼓文》《周文化研究》《宝鸡考古撷萃》《周易解义》《道德经新解》以及我会会员参与撰写的12册《宝鸡历史文化丛书》等。另外,我会还有多位会员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省、市社科基金课题等项目,
四是开展学术交流。1.走出去。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我会会员不下300人次受邀赴外地参加了炎帝、黄帝、伏羲、唐尧、虞舜、大禹、羌族、周文化、秦文化、鬼谷子、诗经、国学、齐鲁、古都、秦俑、史记、伦理、工合、关学、诸葛亮、汉民族、长江·三峡古文化等各类学术研讨会和伏羲、炎黄、大禹等典礼。
2.请进来。据不完全统计,我会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和开展考察活动,先后邀请海内外著名、知名专家学者近300人次,如张文彬、李学勤、张岂之、邹衡、石兴邦、李伯谦、黄盛章、陈连开、何光岳、王俊义、鲁谆、瞿林东、罗琨、孟世凯、沈长云、赵世超、王震中、汤加恩、宫长为等先后来我市参会,开展学术交流。。另外,有北京、上海、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和本省西安、延安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学者、领导和有关人士自主前来我市考察、交流炎帝·姜炎文化、周秦文化等学术活动不下50次。
另外,向全国炎帝、炎黄文化研究会赠送、交流各类学术刊物、图书不下10000(册)。组织我会专家学者到大散关、茵香河、周原、凤翔血池、秦公一号大墓、戴家湾陈仓古城、西关宝鸡古城等遗址开展学术考察活动不下500人次。
三、坚持开展社科普及
30年来,我会开展各类形式的社科普及讲座(宣传活动)约500场次(包括个人应邀讲座),受众达5万人次。其中我会与市社科联、渭滨区图书馆联合组织的“长安讲坛”“石鼓讲坛”约50场次,有40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炎帝·姜炎文化、周文化、秦文化、抗战文化、白起军事文化、道德经、易经、诗经、唐诗、毛泽东诗词、渭河与黄河文化等专题进行了讲座,受众约5000人次。2018年与市展览馆联合举办了四期秦文化系列讲座。我会还先后被确定为市级、省级社科普及基地主办单位。
四、坚持开展社会服务
30年来,我会在开展社会服务方面,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一是主、承办祭祀炎帝(包括炎帝陵)典礼40余次;二是向有关科研院所、高校和省、市、县、村图书馆,社会组织,海内外专家学者、本会会员及有关企事业单位赠送各类图书达2万册以上(包括个人图书);三是我会先后有百人(次)受邀,参加了省、市、县区和有关部门、单位组织的“炎帝陵策划方案”“茵香河游客服务中心规划方案”“《炎黄大帝》外景拍摄基地房屋内景布置方案”“西凤酒三千年”“城市规划”“市行政中心浮雕墙”“周原周文化景区规划”等各种评审会、论证会、咨询会等。四是扶贫。向村社、贫困家庭捐款(包括个人捐款)、捐赠图书、衣物、食品等。。
五、坚持抓好学会建设
30年来,我会根据《社团管理条例》和市民政局、市社科联有关学会工作方面的制度和规定,在加强学会领导班子、各项制度等建设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完善学会议事、财会、档案、选举等各项工作制度。二是依据《章程》规定,基本上做到正常换届,召开年会和理事会。三是设立“先进分会”“学术成就”“特别奉献”“优秀会员”等四种奖项,至今已有70多人次获此殊荣。四是在财务管理方面,坚持每次换届提前进行审计。五是1916年成立党支部,定期开展集体学习。
另外,我会曾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批准加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成为团体会员单位。
30年来,我会荣获各级表彰奖励不下50次,其中每年被市社科联评为先进学会,2次被评为全国大中城市先进社会组织,其中一次被评为标兵学会,三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单位,市民政局每年年检为先进或合格。另外,我会组织编写出版的多部图书分别荣获全国社会组织和省市政府出版图书奖、优秀志书奖和社科优秀成果奖。
会员个人荣誉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荣获国家级学会、省、市政府等各级各类奖励不下百人次。在社会荣誉方面,多位会员被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及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织等分别聘为顾问、理事、副会长、特邀研究员等。其中二人获全国、省“社科工作先进个人”,多位被授予市级“拔尖人才”,三人荣获“宝鸡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人物”等。
会员朋友们,回顾是种欣慰,一路艰辛一路歌;回顾是种激励,继往开来新征程。为了不辜负我们今天生活的伟大时代,对得起这伟大时代为们提供的自由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
继往开来、再接再厉,踔历笃行、潜心研究,创作新成果,做出新贡献
谢谢大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