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恩惠卓异,厥功茂焉——读《炎黄学》提纲

(2023-06-05 11:03:23)
标签:

文化

恩惠卓异,厥功茂焉

——读《炎黄学》提纲

刘明科

一、贡献

  《炎黄学》是继《炎帝志》后,又一部炎黄文化研究的巨著。是霍彦儒同志对炎黄文化研究的巨大贡献,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贡献。宝鸡是炎帝故里,是周秦文化发祥地。这里诞生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三个第一,三个值得大书的人物(秦灵公、苏秉琦、霍彦儒)一是秦灵公在宝鸡建立吴阳上下畤,开创了中国官方第一次祭祀炎黄的史料纪录。使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具体化。二是苏秉琦先生以斗鸡台考古发掘为背景,创建了《中国考古学》,中国考古学从此得到了建立和发展。三是霍彦儒同志20074月,第一次提出了创建《炎黄学》的设想,并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把《炎黄学》这部巨著奉献给了大家,使传统文化学科化,传说历史科学化。使炎黄文化研究进入高等教育课堂体系。


二、尝试


   
炎黄文化的研究涉及到传说历史和史前时代,无论从那个方面入手,都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顾颉刚的疑古论对中国历史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信古疑古考古释古各大流派相互问难质疑之激烈程度达到了顶峰,余波未消。顾颉刚在没有得到考古发掘资料的情况下,竟然说夏商是全不可信的,中华五千年是胡说八道!鲁迅则针锋相对的说:顾颉刚抹黑一切,欺师灭祖,毁史累国。在这种十分严峻的学术争鸣环境中,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运用考古资料进行历史研究。徐旭生本身是搞历史的,就是因为无法忍受顾颉刚的疑古而决心穷尽一生,去寻找夏的足迹——硬生生的被逼成了考古学家!钱穆,李济、苏秉琦、邹衡等考古学者,都或多或少因为顾颉刚这个人,而穷尽一生,苦涩尝尽,且至今仍然未解。
   
霍彦儒同志就是在这么个学术背景下,自上世界90年代以来,热心于姜炎文化的发掘和研究,以召开学术研讨会的方式,向全国考古学家,文献学家、历史学家虚心求教。经过三十年不懈的努力,作了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举动,硬是把一个传说历史中的炎黄文化学术研究提升到学科的层面,即由学问之学上升为学科之学,增强了炎黄文化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并且全力促成了炎黄文化研究进入高等教育课堂体系。

三、突破

 
《炎黄学》这部巨著在学科建设上是一个突破。这是因为,这个学科本是属于传说历史范畴,把传说历史变成信史,并要得到现代考古学的验证与支持,更为重要的还要得到学界与公众的认可,无疑难度是相当大的。
一是突破了传说人物与考古学文化的束缚,较好的处理人物与族群代表、或文化期段代表的关系。这是传说历史与考古学文化研究中最难处理和定位的问题。在肯定炎黄二帝历史人物定位的前提下,把握好炎黄二帝与族群和时代的关系,把传说人物作为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把炎黄文化作为一个时代文化集成,应用迄今所能看到的大量的考古发现,从宏观的角度上对炎黄文化时代加以解读和肯定。这一点(即用考古材料论证炎黄文化)应当是一个大胆的突破,既证明了炎黄的存在,也摆脱了考古学文化特征对传说历史人物取证的束缚,作的特别成功。(当然我这是说的宏观层面,具体到一些事,是无法用考古材料来解释的)
   
中国的考古学诞生不到一百年,开始是为了解决疑史,如徐旭生就是因为无法忍受顾颉刚的疑古而决心穷尽一生,去寻找夏的足迹——硬生生的被逼成了考古学家!再比如苏秉琦先生就提出炎帝是姜炎文化的代表

但是目前的考古学现状却是疑史思潮占据了上风。比方说,考古界的一些人提出对考古学与五帝的对应应持谨慎态度,这种说法从字面上没有什么错误,但骨子里却是疑史。行动上放不开手脚。
   
因此,面对大量的、丰富的史前考古资料,却不能证明华夏文明史;丰富的地下出土资料早已把华夏古老的文明(不是文化)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但我们的研究水平仍然停留在5000年文明史这个界定上。出现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思想方法与文明标准有问题。思路上还是疑古,标准上用的是西方(国外)文明标准。换句话说,现在的考古学方法,很不适应(或是大大落后)中化文明探源研究的需要。一般说来,考古学文化与族群存在一定程度的对应关系,然而,这正是考古学的薄弱之处。现在的考古是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器物的分型分式和分期排队上,放在了时代的划定上,而对使用这些器物的族群和社会形态很少有突破。一支考古学文化必须具备三个特征,即鲜明的物质群体时代特征;与周边相邻文化的明显区别;使用这些物质文化的族群。(举例说,有人说姜炎文化提法是笑话)
   
二是突破了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多角度的充实了三重证据法。加进了民族学和民俗学的内容,采取了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有人提出,目前的考古学研究要取得突破,必须要有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并且要向传说历史领域扩展)这种研究方法值得借鉴。

四、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很广,但根在炎黄,形式在礼仪和祭祀,魂在敬畏
    1
、《炎黄学》的创建,就是找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为中华民族的祖先认同,文化认同架构了理论基础。
   2
、《炎黄学》的最好形式就是祭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炎黄就是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最好礼仪形式。
   
在三代,祭祀黄帝是国家祭祀。以后各个时代的不同王朝均通过不同祭祀形式,认同黄帝是中华人文始祖
  
最早见于正史记载,祭祀黄帝的是战国时代的秦灵公,他为祭祀黄帝专门修建了吴阳上畤。五千年来对于中华人文始祖的祭祀,反映了中国人五千年来对华夏国家的认同,这些认同者不限于中原地区,历史上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夷人群亦然。
    3
、祭祀文化的魂在敬畏。《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史记·鲁周公世家》:“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四方之民罔不敬畏。 唐代韩愈《贺太阳不亏状》:陛下敬畏天命,克己脩身。 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家》中说:祖父是全家所崇拜、敬畏的人,常常带着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中国近代政治家、理学家曾国藩的铭言是:    敬畏之心 行有所止.。这是曾国藩的敬畏观,他功成名就后的全身而退,则是得益于他的敬畏观。
   
就是尊重,就是害怕。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端庄、严肃、有威仪。身处官场,必须懂得敬畏。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才能有战战兢兢的戒惧意念;也才能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永远谦逊平和,保持内心的执著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
  
所以我们要理解祭祀炎黄文化的原始本意在敬畏。敬畏始祖,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规章,畏敬职责,敬畏党纪国法,敬畏纪律底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