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禅院——屯门一日游之(3)

标签:
青山禅院屯门杯渡庙龙骨旅游 |
分类: 自己的足迹 |

青山禅院,又名青山寺位于香港新界屯门区的青山东麓,与八乡凌云寺及元朗灵渡寺合称香港“三大古刹”。青山禅院创建于一千五百年前的东晋末年,亦是“新安八景”之一的“杯渡禅踪”所在地。自创建以来曾多次易名,包括以“普渡寺”、“斗姆宫”、“杯渡寺”、“杯渡庵”及“青云观”等。院内的香海名山牌楼、大雄宝殿、地藏殿、山门和护法殿维持一级历史建筑评级.

“挹晓亭”处于青山脚下,于公元1932年建造,亭内有石椅石台供观光客休憩,亭旁有碑记。

青山禅院的东面有青山寺径通往屯门市区;而经寺旁的孝思径和青山径则可直上山顶旁的韩陵片石亭。

雄伟的石牌坊,于公元1929年建造,上书:“香海名山”,为前香港总督金文泰爵士所题,书法雄劲有力。牌坊内匾上书:“回头是岸”,由六榕寺高僧铁禅法师所书。牌坊有外联一副及内联两副,分别是外联“楼观参差,清夜闻钟通下界;湖山如此,何时返锡到中原”,为北洋政府要员梁士诒所题。内联“遵海而来,杯渡情依中国土;高山仰止,韩公名重异邦人”与“岸泊屯门,幸我辈附韩子题名,卜异记山河并寿;亭观海月,叹此地无坡公游迹,问何年笠履重来”,分别由前清遗老陈伯陶和伍铨萃所题.


青山禅院与杯渡禅师有关,据中国古籍《高僧传》所载,杯渡禅师是刘宋时期的人,相传他喜欢坐一只大木杯云游四海,故名“杯渡”。最初的“青山禅院”,衹是一块岩石及一间茅屋而已。“青山禅院”内,有一个“杯渡岩”,是一个大岩洞,岩洞内有一平石,是杯渡禅师最初到青山居住的地方,岩洞上的平石建成一座小庙,庙额书“杯渡禅师”四字,这就是最初的“杯渡庙”。小寺庙旁边,尚有一座一千年前的“杯渡”大石像。据说是由杯渡禅师的徒弟所建,并搭茅屋于岩洞前,作为寺庙。
经过禅院山门,拾级而上,“护法殿”屹立眼前。“护法殿”下有一“和合山门”,传说会自动朝开暮合云云。后人认为自动开合之说可能源自它的门联“净土何须扫,空门不用关”。




“大雄宝殿”后有小路通“荷花溪”。溪畔有一“龙骨岩”,岩内原放有龙骨化石一块,传说是史前恐龙化石。此恐龙化石现置于“护法殿”下,建有铁笼保护,观光客喜欢以硬币投掷它来祈求好运。相传是千多年前一条搁浅在屯门的鲸鱼脊骨化石,屯门的传统习俗「摸龙骨」正是由此而来。

屯门第一高的青山,海拔583米,古称杯渡山,

“大雄宝殿”后有石级登山,可到“杯渡岩”一睹杯渡禅师像及“高山第一”碑。而“杯渡岩”与“观音阁”之间,有两块天然岩石,彼此的顶端,互相交接,而非合拢;从下而上望,可见一线宽广的天空。这星青山第十景,也是唯一天然景观。

青山顶峰上,建有6柱六角亭,名“韩陵片石亭”,亭的北位附有“青山碑记”。
刻有“高山第一”的石碑,据考证为宋徽宗时代,居住在新界锦田的邓符协先生游览青山时,仿摹著名中国文学名家韩愈的字体刻写。“高山第一”的刻石可惜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已告残缺,直到民国初年才有人将之拓印重刻于杯度岩旁。碑后刻有韩愈的五言律诗4句:“两岩虽云牢,木石互飞发。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涛没。”
于五世纪时,屯门为屯兵之地,外国人士均需经此登岸办理手续,地点可能是今日之旧墟。
佛教自吴(222-280)及刘宋(420-479)两朝之间开始从东南亚传入中国。在五世纪中叶,一位法师在此登陆,传说他具神力、乘坐木杯渡海,故称「杯渡禅师」。由于当时军营内没有僧人主理宗教仪式,所以杯渡禅师留下,并隐居于离军营较高的山中。因此,青山寺的位置,就是香港佛教的发源地。杯渡禅师在屯门留下,于晚年返回东南亚终老。他离开后,曾居住的岩洞由一位隐居尼姑供奉,继续受到信徒所参拜。在七世纪时,相传达摩祖师亦曾到访此洞,所以岩洞成为附近佛教教徒之重要朝圣地.
.
武打影星李小龙的电影《龙争虎斗》曾在此地取景。
青山禅院现与凌云寺及宝莲寺合称香港“三大名刹”,三寺法师(青山寺显奇法师、宝莲寺筏可老和尚和凌云寺妙参法师)共约三年一度轮流传戒,确立“三山开戒”模式。“青山十景”里的“挹晓亭”、“香海名山牌坊”、“鱼骨墦”、“青云观”、“杯渡像”、“龙骨岩”、“高山第一”、“韩陵片石亭”、“和合山门”、“一线天”及“物转星移”,如今只余半数尚有迹可寻:
前一篇:蝴蝶湾——屯门一日游之(2)
后一篇:屯门之历史——屯门一日游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