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里也闻炒肝香

(2011-03-10 10:06:36)
标签:

杂谈

兴许是小时候总是不够吃的缘故,大了对于吃的兴趣总是颇为浓厚。好在没有太多的奢望,名义上的大餐总是让人产生距离感,偏偏是风味的小吃,每闻其名则垂涎。

 

同朋友谈吃多了,朋友总结说,好吃饭,好喝茶,活脱一个吃喝之徒。猝闻之,当下一愕,混了这些时日,竟落得个如此名声。稍缓则宽解之,孔子曰,四十而无闻,斯亦不足畏已。

如此的根器,恐怕只能如此了。

 

子益兄觅得一小馆,专做老北京的小吃,说炒肝、爆肚还不错。炒肝在北京曾找来吃过两三次,只是普通的早餐铺子。冷冷的天,晨起,人还瑟缩着,捧着热热的小碗,沿着碗沿转圈吸溜,温暖的感觉便弥漫开来。

 

趁着早春还有些凉意,马上前往探个究竟。

 

老北京的炒肝,名为炒肝,实则肥肠为主,肝为辅。肥肠炖好,切成小段,名为,顶针段。老人做衣服,顶针是少不了的。小时常常守在母亲旁,看母亲带着顶针作衣服。有时免不了要把顶针抢过来,玩耍一番。

 

有一事总是不解,炒肝中,主料并非肝,缘何叫炒肝;肝并不炒,缘何叫炒肝。由此说来,炒肝之名,喧宾夺主在前,指鹿为马在后。未吃炒肝,先问子益兄,知其缘由否。子益兄也说不知。不得不佩服命名之人,暗藏玄机啊。

 

一碗炒肝盛了上来。一眼望去,便觉不俗。之前所吃炒肝,芡汁色多偏重,多浓稠。这碗炒肝面上有一层亮亮的明油,芡汁有质感但并不浓稠,色如酱但并不沉郁,大体如同酱油中的老抽和生抽之别。

 

看上去便有食欲,左手持碗,沿碗沿周旋而啖。芡汁过浓,吸溜起来会觉得糊嘴,这碗炒肝芡汁稀稠得当,竟有几分爽利之感,醇厚而不失爽利,大为不易啊。

 

地道的炒肝讲究的是口口见料。因此有说法,盛炒肝的水平还要高于作炒肝的。有朋友曾在颇负盛名的姚记吃过炒肝,吃到一半方才见料。若要口口见料,料足自不待言,肥肠和肝收拾的还要大小得当,大了肯定不行,若太细碎了,却又少了腴厚之感。芡汁的稀稠也是关键,稀则易沉于碗底,稠则易凝于一隅。要稀而不泄,稠而不粘。此种境界几不可得。

 

这碗炒肝吃下去,几近口口有料,虽不中,亦不远矣。我是边吸溜便赞叹,子益兄也只顾低头吸溜,频频点头,心中自然很是得意。

 

食罢。大有未竟之感。心中还有一事不明,碗面之上的一层明油,吃起来并不腻人,是何原因。请老板出来问个究竟。

 

老板刚才一直在灶台之前忙碌,这时客人见少,这才腾出身来。“蒜末用油煸香,烩入肥肠和肝尖,这油多是蒜油,吃起来不腻。”老板三十出头,面带憨厚,见有人询问,还有些不好意思。

 

子益兄道,注意碗中的蒜末了吗?炒肝有吃蒜不见蒜之说。蒜末要极细碎。这蒜末炒的微微泛黄,蒜香充溢,既无熟烂气也无辛辣之味。火候也很考究。

 

我不住赞叹,子益兄说,难道没半点不好?我思忖片刻,要说也有,碗有点大,要传统的高桩敞口小碗,就无可挑剔了。

 

末了还有一事,此地爆肚也很不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